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教育之声网
重要声明:
“教育之声网”推送文章除实在无法确认,我们均会注明作者及来源。部分文章或图片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将会在36小时内删除处理,特别感谢,也特别欢迎您的投稿。
滚动新闻: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校 郑瑞芳
2013-08-21 09:08:09   来源:教育之声网   

  这种考核形式还培养了孩子非智力因素,培养了孩子自我评价的意识。同时,也可以让旁边的家长观察自己的孩子。比如,有的学生做一道题两分钟就完成了,而有的学生却迟迟不能完成,这就提醒家长,自己的孩子在哪一方面还存在着漏洞;有的学生在背诵文章时,不仅能背书本上的内容,同时还可以背课外的一些知识,自己的孩子会不会呢?这就提醒家长,让自己的孩子在课余的时间,应该多看看书,少看一些电视。

  郑校长笑着说:“2007年,我们第一次采用这样的考试,没想到在新学期开学时,居然有孩子见到老师的第一面时便问:‘老师,什么时候还考试呢?’我想,这次考试改革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我想要的,也正是给孩子们带来这样的一个效果。要知道,孩子人生中所经历的第一次考试,是非常重要的。”

  不仅如此,为了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将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创造的能力,人大附小给学生们留起了个性化的作业——做自己喜欢的事儿。

  2010年寒假,郑瑞芳取消了长期以来习惯以“本”为形式的寒假作业,改为由孩子们兴趣而定的“小课题研究”。让学生去研究自己喜欢的东西或现象,如《一次性筷子》、《红豆芽绿豆芽》等课题,并以论文的形式体现。

  当初采取这种形式时,也有老师提出了质疑,认为学生年龄太小,根本就研究不出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可郑瑞芳认为,让孩子通过自己的角度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这样就已经够了。

  “市场上为什么只卖绿豆芽和黄豆芽,不卖红豆芽呢?”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们将三种豆芽的种子拿回家中,泡到水里,每天进行观察并拍下照片进行记录。十天后发现,黄豆芽与绿豆芽已经长得很高了,而红豆芽却只长了一点点。

  于是,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比较,在自己的研究报告中写道:“小商贩为什么不卖红豆芽,因为他们不赚钱,红豆芽生长得太慢了!”

  郑校长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这就够了,他们已经学了观察!”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发现了问题,爱上了研究,从此“作业就可爱起来”。

  中学的老师师评价人大附小的学生:“人大附小的学生知识面广、基础扎实、思维活跃、个性张扬。”

  人大附小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机会,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实践感知结合在一起。在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灵感,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更锻炼了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此,作业和考试不再成为学生们的负担,人大附小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

  2011年12月15日,“北京市三级课程整体建设现场研讨会”在人大附小召开,标志着郑瑞芳“创造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环境”的办学理念在课程建设上取得了重要成果。

  在多学科发表课《可爱的小豆豆》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数学、科学、美术、体育、音乐6位老师共上一节课,在四十分钟的时间里,围绕同一个主题,6位老师从六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讲述,学生们发言踊跃,师生互动更是精彩,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激发了学生们创新的火花。

  而这一创意,源于郑瑞芳一次听课后的感悟。其实,对郑瑞芳来说,对课堂有着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她喜欢在课堂上看着师生成长,而课堂也常常触动她的教育灵感和智慧。长期以来,郑瑞芳也养成了一种习惯,开学第一天首先要走进课堂。

  2010年寒假后,开学的第一天,按惯例郑瑞芳走进了三年级语文课堂,一个上午听了四位语文老师的开学第一课,但教学内容各不相同。

  走出教室,郑瑞芳和一起听课的教学副校长朱兰京交流:“回想我们成年时的学习,开学第一节课老师都会告诉我们本学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重点、难点,让我们对一个学期的学习做到心中有数。我们人大附小如何通过上好新学期的开学第一课,培养孩子们终身学习能力呢?让三年级组搞项研究吧,新学期第一课到底该讲什么?在全校做个研讨课。”

  朱兰京副校长听后非常赞同。

  于是,教学干部带领着老师们开展了开学第一课——“目录教学”的探索研究。“目录教学”对于老师们来讲是个新名词,但是郑瑞芳的提议激发了老师们的创造热情。

  几次试讲中暴露出的问题,都在教研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解决。大家推荐查健老师来上课。

  看到查老师的表情,郑瑞芳问:“是不是心里有点紧张?”

  查老师坦言:“很多年没在二百多位老师面前上公开课了,有点忐忑。”

  郑瑞芳随口说出:“给你找个伴,既然是全组研究的,那就全组老师一起上吧,尝试一下怎么样?”

  老师们眼前一亮:全组老师同上一节课,真是个新鲜事。说变就变,教学干部与三年级组老师重新分工,九位教师齐上阵,诞生了人大附小有史以来第一节精彩的“发表课”。

  一个月后,多学科融合的发表课——《可爱的小豆豆》诞生了。接踵而至的是《有趣的对联》、《人生第一堂数学课》、《神奇的142857》、《“毽” 构七彩课堂》、《梨园新芽》……创意无穷的数学、英语、艺术、科学、体育发表课陆续诞生了,它们凝聚着集体的智慧、浸透着每一个团队全体成员的心血,充满着老师们排除万难的士气,开辟出一片更为广阔的创造天地。

  参与发表课的每一个附小人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处处是创造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人生真谛。大家一起创造着附小教师一幅幅感人幸福的画面。

  在郑瑞芳校长“创造适合于儿童发展的教育环境”这一办学理念引领下,人大附小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扎实做活国家课程,务实做活地方课程,丰富做活校本课程,从而构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创造出适合于学生发展的课程,在课程建设上凸显三大亮点,即多学科发展课、培养创新人才的小课题研究、师生共同成长的选修课。

  人大附小的“多学科发表课”,众多教师共同研究、同上一节课,关注每一个教师和每一个孩子,在研究课程设计与实施课堂教学上下功夫,努力体现课程教学的融合性、人文化和能力点,彰显教师的魅力、团队的发展和专业品质;学生享受优质课堂,展现学会、会学、乐学和能力提升,需求得到满足,个性得以张扬,成长体验快乐而持久。

  “多学科发表课”是以新的角度开展校本研修的过程,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教研模式,教师发挥集体智慧,针对某一学科内容进行备课,还可以进行学科融合。一节课中采取多名教师授课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是对原来有校本教研模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和超越。人大附小的学生们说:“发表课太有创意了!”

  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树立小学生的创新意识、研究意识,人大附小七彩课程理念留给孩子自主乐学的时空。在取消寒暑假传统作业之后,郑瑞芳采取了一项新举措:首创“综合实践周”,有效地整合课程,即平时集中一周时间,开展小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培养学生们爱研究、会研究,让学生们亲近社会、学习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无疑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人大附小制定了小课题研究的长远目标,计划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努力使同学们做到“四会”——会选择研究课题、会制定研究方案、会确定研究方法、会撰写研究报告。在郑瑞芳的倡导下,还建立了评价机制,设立了人大附小“小小诺贝尔奖”、“金点子奖”、“校长奖”等激励学生为国家的强盛做出贡献。

  针对每个儿童的不同需求,学校开设了八大类共146门选修课,内容包罗万象。所有科目内容都是根据学生个人愿望而设置的,甚至还有专门为一个小学生开设选修课。选修课的授课教师均为本校教师,由于学生自主选修的内容并不是教师本专业的知识,他们在为学生开设选修课的过程中广泛查找资料,精心备课,认真上课,自身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在满足学生自主选修科目的同时,为了激励学生多角度选修课程,每学期每位同学可以申请学习一门或两门选修课。学校精设计了“小护照”,选修科目经考评合格后在“小护照”相应位置加盖可爱的小印章。

  六年时间,在学习校本课程中最多能集齐20多个小印章。今天,同学们自己所选择的选修课如“种子”一般,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明天,他们怀揣着成功的梦想踏上人生的七彩成长之路,开花结果。

  提升教师们的幸福指数记得曾经读过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的一篇文章《着力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他把教师生活的幸福指数的高低用两个一级指标体系来检测的,即“身心愉悦的程度”和“精神充实的程度”,并对影响教师生活的幸福指数的17个因素进行了理性层面的分析,彰显出一位学者深厚的理论功底。

  “创造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环境,必须让老师们体会到职业的幸福感,让人大附小教师们的幸福指数达到100%,让老师们觉得做教师很是有意思的职业。”作为一所名校的校长,郑瑞芳更多的是从实践的层面,探索着提高教师生活幸福指数的途径和措施。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

  执掌人大附小8年多以来,郑瑞芳在传承学校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激情与智慧,点亮了小学教育实践与改革的征途,致力于教师幸福指数的提升。在郑瑞芳的心中,校长和教师只是岗位不同而已,无所谓职位上的差异,大家都是为着同一个目标走到一起来的。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个好学校,我觉得还不够全面。的确,校长的素质高低关系到学校发展的兴衰成败。但是,一个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更需要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不仅要创造适合每个儿童发展的教育,还要创造适合每个教师发展的环境,只有教师幸福地教,学生才能幸福地学。”郑瑞芳深知一所学校校长走不远,学校就走不远。

  在人大附小,教师们最大的福利就是“培训”。学校为教师们组织名人讲堂,每学期都邀请名家来校做报告,让教师获得经济、历史、心理等多方面的知识信息,拓展教师的知识外延,深化教师的知识内涵。

  为了及时了解课程改革的前沿信息,扎实推进课程改革,每学期郑校长都请教育专家和全国特级教师、优秀教师来学校进行专题讲座、现场授课。为了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在她的提议下学校建立了“教师随笔”,让广大教师及时记录自己的课堂反思、教育感悟和学习体会,期末进行随笔交流并整理印制了《教师随笔集》,便于教师互相学习借鉴。

  同时,郑校长还聘请了教育教学专家组建名师工作室,关注年轻教师成长,要求教师们将“功夫花在备课上,精力放在研究上,本领显在课堂上”。

  学校特别设立了每月固定的骨干教师奖励基金,特级教师的薪酬比校长的还高;学校鼓励教师学历深造,每周半天免假;每学期都派教师参加区、市及外省市的教学交流活动,全程一切费用报销;每学期都有老师到国外进修或短期交流。

相关热词搜索:第三届中国教育之声论坛 郑瑞芳
相关评论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我要链接 | 教育之声简介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0-2012 cedcm.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edu@cedcm.com.cn | 京ICP备12037710号-1 | 总机: 010-88687877 | 传真: 010-88682677
本网站所刊登的教育之声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教育之声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