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教育之声网
重要声明:
“教育之声网”推送文章除实在无法确认,我们均会注明作者及来源。部分文章或图片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将会在36小时内删除处理,特别感谢,也特别欢迎您的投稿。
滚动新闻:
首页 > 校长之声 > 正文
校长职业的历史发展:近代出现可追溯到古代
2012-08-28 11:29:06   来源:教育之声网   


  (二)校长的称谓变化

  一提到校长,大家心目中可能会涌起很多词汇——学识渊博,充满智慧,满怀激情,充满爱心……尽是些美丽高尚之称,让人望而生畏。

  说来你可能不信,“校长”的“校”字最初竟来自于古代的一种囚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校”的解释是“校者,木囚也。”“校”是木头做的一种囚器,后来演变为用木头或竹子围成栏格作为养马之所,再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习武和比武的场所,古代的贵族子弟就在这里受到严格的军事训练和教育。这应是古人把学校称为“校“的最早渊源。到西汉武帝时,“校”成为军队编制单位,每校700—1200人左右,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团。另外,“校”还是古代军衔的一级,在“将”之下,“尉”之上。其实,中国古代一般称学校为“学”,较少称“校”,比如“国学”、“乡学”、“太学”、“国子学”等。《诗经?尔雅》中说“郡国称学,侯国(县、乡、道)以下曰校”,“校”多是指地方学校,所以才有“子产不毁乡校”的美谈。清末兴办近代学校,光绪年间(1902年)定称呼为“学堂”。1912年民国颁布《壬子学制》,才正式把“学”和“校”合在一起,定名为“学校”,其负责人开始称为“校长”。

  “校长”一词在《说文解字》等古代辞书中无从查考,在《辞海》中也没有“校长”的注释条目。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的《辞源》中对“校长”的解释是:①古代下级军官职务,《史记?彭越传》:“……诛最后者一人,令校长斩之。”②守卫皇帝陵园的官,《后汉书?百官志》:“先帝陵,每陵园令各一人,丞及校长各一人。”这些解释与现代意义上的“校长”关系不大。在西文中,校长(Principal)的概念源于“大王”(Prince),其涵义是在身份、地位、重要性和权力等方面名列第一的。《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是:“校长是学校行政的最高负责人,对外代表学校,对内主持全面校务。”对“校长”最直接、最简洁、最经典的定义应算《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它对校长的定位为:一所学校里行政业务方面的最高领导人。

  我们已经知道,在历史上,校长的称谓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不同的称谓代表了一段教育的历史,体现了校长这一职务在不同时代不同的职责、定位和内涵。

  “大乐正”是典籍文献记载的最早的校长称谓。但先秦时代官师不分、政教合一,“国学”既是施教的场所,又是国家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地方,如祭祀、献俘、养老尊贤等活动都在“国学”举行。政事活动本身也就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参与政事的过程中接受各种教育。“大乐正”其实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校长”职务,在周代它首先是“乐官之长”,是当时的国家最高礼乐官,主要负责祭祀和国家典礼,管理“国学”教育事务只是它的兼职,这也反映出当时的“校长”的工作内容是比较有限的。 “大乐正”上面还有“地官司徒”或“大司徒”,“总揽邦国之政教”,有些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

  “祭酒”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校长称谓。战国时期的荀子就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也曾担任国子监“祭酒”。其实,“祭酒”原非官名,古代人宴会或祭祀时,必先推一人举起酒杯、向天祝祷、洒酒于地,称祭酒。执行这一礼仪的人都是年高德重位尊之人,所以后人将学校的最高首领也就是校长称作“祭酒”。汉代“太学”的教师称为博士,博士的首席称博士祭酒,职务相当于校长。可见那时的校长也不是什么特殊的人物,他既教书又管理教务,不过是博士中的德高望重者,是“教师的首席、教师的教师”。西晋改设国子祭酒,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不过这时的“祭酒”既是国家最高学府的首领,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构的主管官。这一称谓一直保持到清末。

  “山长”是宋元以来兴起的书院的主持者。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比较完备。宋代书院的最高首脑称为山长、院长、主讲、掌教、洞主或洞长等,但最通行的称呼还是“山长”,谓其尊同山岳。山长既是书院的主要教学者,又是最高的管理者,并且往往都由著名的学者来担任。例如朱熹掌教的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都是我国古代很有名的书院。

  “总教习”是对清末洋务派所办的新式学校中校长的称谓。“教习”就是“教师”,明代选“进士”入翰林院学习,称庶吉士,“训课庶吉士者曰教习”。清末兴办学堂,其教师也沿称为“教习”。《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总”的意思是“概括全部的、 为首的、 领导的”。那么显而易见,“总教习”就是指教师中的为首者,是众教员中的年长者,或德高望重者。“总教习”往往是兼职的,边教书边管理教学。这一称谓和前代的“祭酒”、“山长”一样,一方面说明,当时学校规模小,师生人数少,教员和管理者还不能截然分开,管理的职能也还不能独立地分离出来。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校长的产生,是从教员中来的,当今我国乃至许多国家把校长的选拔条件,都规定为从中小学中有一定资格和任教年限的优秀教师中产生,这个产生过程,或委任、或聘任、或选举,都是有历史渊源的。由此也见,从古到今,校长的定位,他首先应该是一个精通教学的人,是一个教育家。

  “总理”:戊戌变法后,“总教习”名称改为“总理”,“主持全学教育,统辖一切事宜”,这实际上把校长对学校的管理范围从教学扩大到了财务和设施,就是说不仅要管理人和事,还要管理财和物。管理的范围扩大了,管理的对象复杂了。

  “监督”和“堂长”:1903年,在《奏定学堂章程》中,把“总理”的称谓改为“监督”(中学行政负责人)和“堂长”(负责小学行政事务),此时的基本职责不变,但开始增设副职,并开始有掌管文书、掌握财务和杂务的专职人员。此时的校长称“监督”,已经很明显地强化了管理中的监督职能。国外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把校长称作“学监”,有的国家甚至沿用至今。

  “校长”:民国时期,政府颁发的《中学规程》中明确指定,学校设“校长”一职,并且明确了校长的计划组织、行政管理、监督指导、对外联络的职责。学校开始出现教务处、庶务(总务)处等职能机构,协助校长管理学校。

  随着校长职责的扩大和庞杂,到目前为止,校长对上,要执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督导部门所下达的指令性、指导性文件和参加各种会议;校长对外,要同家庭、村庄、社区、街道、机关等方方面面打交道;校长对内,要面对各个处室、各个年级和几百、几千名学生。所以,目前规模稍大的中小学校,都设立了“校长办公室”。

  可以说,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校长称谓的变化,折射出中国千百年教育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近百年来,学校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发达,越来越正规,学校制度日趋完备。近代中国校长称谓的变化,也体现了对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制度的选择,体现了文明的融合。

  (三)校长职业产生的原因

  校长职业的产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校长职业是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类早期的教育活动还只是融合在生产劳动中进行,它与物质资料的生产、生活、劳动的管理混杂在一起,没有成为专门独立的社会活动。我国先秦时代的学校——“庠”, 按《礼记?明堂位》的解释:“庠,有虞氏之米廪也”,就并不是专门的教育机构,而是储存谷物和养老的处所。氏族将富有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知识的老人集中起来,由集体供养。养老于米仓自然便利,不过老人也不是白吃闲饭的,他们会将自己丰富的阅历、经验和技能,对下一代进行传授。“庠”后来成为学校的名称之一,可见学校是从养老场所的传授生产、生活经验和知识演进而来。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经历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并且脑力劳动从体力劳动中正式分离出来,这就为校长职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校长职业主要是以脑力劳动的形式出现的,因此,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是校长职业产生的前提。有了这种分工,才有可能出现以专门从事教育管理为职业的校长。第二、学校教育规模的扩大。学校是有组织的教育集体,最初规模小、管理工作不多时,往往由某位教师教学之外,兼管学校的日常事务。但学校规模一扩大,教育活动的管理工作随之增多,就需要设以管理工作为主的校长职务。如果学校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则需要设立不兼教师业务的专职校长。学校的规模越大,其教育机构与组织就越复杂,就越需要相互之间的协作,加强协作就成了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这就势必需要一定数量的管理者、指挥者。第三、学校教育职能和社会需求的复杂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与社会系统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逐步成为向社会开放的子系统,国家、社区、学生家长对学校及其校长的要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现代学校的管理者,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必须掌握和研究教育科学、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艺术,走向专业化和科学化之路。否则,就不能在现代学校实施有效的管理,就不能维护自己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和声望,就不能出色的完成时代所赋予学校的神圣使命。

  校长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校长的角色构成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单纯到复杂、由传统到科学的演变过程。由于我国近现代的新式学校管理体制多是鸦片战争后从欧美的教育体制借鉴、演进而来,因此我们可以美国中小学校长为例试着谈一谈这个问题。美国中小学校长角色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在殖民地初期,美国的中小学规模通常很小,往往只有一名教师负责全部教学工作,同时还兼任区公所书记、圣歌队指挥、教会的鸣钟者等职务,学校少量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则由“外行”的教育董事会负责。第二,学校需要两个以上教师时期。由于学生数的增多,学校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这时就任命其中的一个为“主席教师”(principal teacher),即校长。“主席教师”除上课外,还要负责学生的训育。“主席教师”通常由高年级教师担任,但是还不具备作为一个学校管理者应有的专门训练和经验。第三,学校广泛采用学年制时期。由于城市的迅速发展,学校规模不断扩大,“主席教师”的职能越来越多,不仅要任课教学,而且要负责学校记录、学生纪律以及解决教学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主席教师”便从原来事务性的兼职转变为以组织和管理为主的专门性“校长”职务。第四,19世纪末学区统一时期。这时校长已是地方教育委员会在学校中的全权代表。由于学校管理需要专人负责,所以校长也就逐渐摆脱课堂教学的负担,把更多的精力花在监督、训育、组织、人事及与社区有关的重要问题上,负责统管全校工作。从这时开始,美国的中小学校长通常不再或很少从事教学工作。第五,学校规模迅速扩大时期。学校开始设副校长、学科主任和学生辅导主任等职,协助校长搞好学校管理工作。由于学校实际工作对校长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校长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培养。

  校长的产生、发展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产物,是社会实践对人的改造结果,表明整个社会实践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需要有从事培养、教育下一代的专门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校长的产生顺应了社会历史对人的发展的要求。但是,校长的产生与发展又绝不是一个消极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的能动的过程。在历史上,校长作为一个学校管理群体,以其特有的智慧和勇气,既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实践,又积极地塑造自我,无论是古希腊和谐教育的倡导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是中国古代开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的孔圣人;无论是世界上撰写第一部教育学专著的夸美纽斯,还是幼儿教育的首倡者裴斯泰洛齐;无论是系统地阐述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马卡连柯,还是积极探索个性全面发展理论和实践的苏霍姆林斯基;无论是献身平民教育、乡村教育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还是“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徐特立……,他们是学校教育的实践者、管理者,同时又都是苦苦探索、成就卓著的教育家,他们一方面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促进着社会面貌的改变,新的历史的创造;另一方面,又充分展现了校长的本质力量和人生价值,发展和深化了校长这一特定的概念的本质内涵。

  新世纪的中国基础教育呼唤着一大批教育家。教育家只能在教育第一线诞生,只能从鲜活的教育实践者中诞生,首先将从高素质的校长队伍中诞生。奋战在第一线的现代校长们,努力啊!

相关热词搜索:校长 职业 历史
相关评论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我要链接 | 教育之声简介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0-2012 cedcm.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edu@cedcm.com.cn | 京ICP备12037710号-1 | 总机: 010-88687877 | 传真: 010-88682677
本网站所刊登的教育之声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教育之声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