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教育之声网
重要声明:
“教育之声网”推送文章除实在无法确认,我们均会注明作者及来源。部分文章或图片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将会在36小时内删除处理,特别感谢,也特别欢迎您的投稿。
滚动新闻:
首页 > 校长之声 > 正文
东北师范大学附小校长于伟:用率性教育保护孩子
2016-11-07 10:56:11   来源:搜狐教育   

 
 于伟,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教育之声网11月7日消息】2014年8月,在东北师范大学工作了近三十年的于伟忽然接到了通知,学校决定由他担任师大附小的校长。

  “我做梦都没想过有一天我会当小学校长。”这之前的十多年里,于伟一直在从事教育哲学研究。从理论的高阁忽然降落在现实的阵地上,他并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

  但于伟绝不是一个缥缈的思想者,早在东北师大期间,他就发起成立了一个长春基础教育研究院,正是为了让长期身处象牙塔中的理论研究者能够更接地气,他将教育学类比为医学,“教育研究离不开临床,没有临床,教育研究就没有生命力。”

  而以一个理论研究者的身份入主学校更让于伟感到一种空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一个研究教育的如果办不好教育就是一种耻辱。”于伟自认为“不是一个全面的校长”,他不过多插手学校的常规运转,因为附小有一大批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只要没有发现不合时宜的管理规章,就要萧规曹随。

  他也很少参与应酬,他将精力和能量大都倾注于听课与对教育教学的思考中,思考的轴线从学校初创的过去一直延伸到几十年后的未来。

  于伟心目中最理想的教育是符合孩子身体心理发展规律的教育,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再引领孩子的发展。两年时间内,他所得出的每一个答案都与之相关。

  《中庸》里教育真谛

  附小意味着什么?小学教育意味着什么?儿童成长意味着什么?

  担任校长之后,一系列的问题在于伟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师大附小是一所有着近70年历史的学校,每一所老校的未来发展必须从历史中寻求依据和答案。于伟在梳理历任校长资料的时候发现了1950年担任校长的王祝辰先生,这位燕京大学的研究生在1936年就提出了一个重要教育思想:保护儿童的天性。

  这个思想和于伟内心潜在的想法不谋而合,在反复比较和融会了中西古今的教育思想之后,“率性教育”的理念应运而生。

  事实上,“率性教育”凝合了于伟过去十多年对于教育的思考。“率性”这个词最早来源于《中庸》,《中庸》有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国最早的教育哲学来源于《中庸》,因为《中庸》里的这三句话就传递了天性、人性与教育的关系。”于伟将“天命之谓性”解释为儿童与生俱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特点,率性便是遵循这一规律,而教育就是在遵循这一规律的基础上去促进和改变一个人。

  “区区十五个字真可谓四两拨千斤,分量不亚于如今几百万字的著作。”于伟感慨。

  而师大附小“率性教育”的核心同样可以概括为三句话,第一是保护天性,源于“天命之谓性”;第二是尊重个性,尊重差异,打破完美主义,少搞一刀切;第三是“培养社会性”,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培养规则意识、责任意识、自主观念和合作精神,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奠定基础。

  率性教育就是要保护孩子的天性

  这其中,保护天性是重中之重。于伟坚信,在基础教育阶段,小学是保护天性最重要的时期,“如果等到中学和大学再谈保护天性就为时已晚,孩子越小,天性越需要得到保护。”

  不久前,新上任的教育部副部长沈晓明发表了一次关于教育要尊重儿童发展规律的演讲,他举了诸多例子,比如六岁的孩子拿不住笔,写不好字是因为孩子手部的肌肉并未发育健全,缺乏足够的力量。

  于伟觉得沈晓明的讲话切中肯綮“如果孩子做不到的事却硬要他做,那不是摧残是什么?”

  在他看来,如今小学教育中的一些传统做法与孩子的天性相违背。孩子天性好动,没有定性,但学校却要求孩子在上课和排队的时候坐齐站齐。到了师大附小之后,于伟便要求老师们打破这一传统规则,不强制孩子在上课和列队的时候保持整齐,尤其在学校运动会开幕式上取消了正步走。

  “整齐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一种传统审美。”于伟理解一些学校的做法,但他反对将这种带有军事化色彩的整齐感带入小学低年级的教育中。

  不久前于伟参加审定教材,他建议将一年级道德与法制课本中一篇教孩子坐立行的课文中用的插图替换掉,插图描述的是一个学校的孩子做广播体操时整齐划一的画面。这幅图所暗示的要求过高,“一年级的孩子能做到这样吗?”于伟反问道。

  在东师附小的教学楼里,最窄的走廊都达到了6米,宽的甚至达到了8米,每个教室面积至少都达到了90平米,大的可以达到180平米。每一个教室都不设门,教室的墙带有滚轮,可以推开。这些宽大、灵活的设计都遵循了孩子好动、爱玩的天性,他们喜欢时不时在地上躺一会儿,或者四处乱撞。

  “即便是这样,每年还会有孩子撞在一起。”于伟坦言。

  小学教育尤其需要过程

  “我国小学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不注重过程,重速度和结果。”于伟一针见血道出了小学教学的弊病之一。

  而率性教育理念的提出对于师大附小的教学而言,无疑是一次新的考验。“打个比方说,一个成年人十分钟能走完的路,一个小学的孩子可能需要花费30分钟,因为他一路上可能要仰望天空,观赏花草鸟虫。”于伟认为,小学教育尤其需要过程。率性教学就是倡导有过程、有根源、有个性的教学。

  于伟曾经跟语文老师交流,让孩子记住“马”字容易,理解“马”字难。看似很容易,因为在成人眼中,马是一个具有一般性的抽象的词,而在孩子眼中,抽象的词却是具体的,一个抽象的“马”字为什么就能代表世界上所有的马呢?“白马是马,那黑马是不是马?野马是马,那斑马是不是马?为什么都叫马,差别那么大呢”孩子的脑子里会跳出无数的疑问。

  同样,一年级数学课上老师教1+1=2,这看似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但有的一年级孩子却有困惑:一个苹果加上一个苹果等于二,那一个苹果加上一个梨为何也等于二呢?“低年级学生会将注意力放在个别的事物上,这时候,老师的任务就在于引导他们逐步学会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归纳思维过程,这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于伟强调。

  另外,小学低年段的学生对于文字的感知理解能力有限,比如对于小学课文中一些作家描述的景象,孩子若非亲身经历很难单纯通过文字描述去理解。他让附小老师下功夫研究6-8岁孩子在感知觉方面的特点。

  于伟希望小学教育能打破完美主义,给孩子足够的等待。每个孩子都不是完美的,如果以完美主义来要求孩子,孩子就难以拥有幸福感。有些孩子在行为上表现出的迟缓和抵抗未必是故意为之,而是天性使然。“你不管怎么说他都没用,他就是记不住。”“孩子写字写歪了,走路不规矩,不好好朗读课文,为啥不能给孩子改正的时间,为啥要这么着急?”

  他建议教师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弱点和缺点,尤其是包容男孩子身上存在的一些“弱点。”

  率性教学需要追本溯源

  在率性教学中,于伟对教师提出的另一个要求就是要追溯事物的本源,做有“根”的教育。比如他建议教师在教几何的时候一定要原汁原味弄清楚“几何”这个词是怎么来的,要熟悉当年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有条件的可以看英文版的,还要看《希尔伯特几何基础》等等。

  在于伟最为关注的语文教学领域,他尤其欣赏瑞典学者林西莉编写的《汉字王国》这本书,整本书用浅显生动的语言研究每个汉字背后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并配有几百幅精美的插图。“专家看不觉得浅,百姓看不觉得深。”他如此评价。

  而在师大附小,每个语文老师都要阅读和理解《说文解字》,再去给孩子讲解汉字。如今,在吉林省的语文教材中,一年级的课文就涉及到甲骨文,于伟告诉校长派的记者,“如果老师不了解汉字的根源,如何能上好识字课?” 

  深谙知识的来龙去脉才能让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可能一句话就能点破问题的实质,帮助孩子理解。”

  “小学老师首先要解决的是寻根和拓展问题”于伟说,师大附小的老师有半数是硕士学历,还有十多位博士,而于伟对教师的要求同样超越了一般的学校,“每一个老师都不能满足于课本和教参,而要从大量的学习研读中沉浸和积淀。”

  中国校长最缺的是定力

  在于伟看来,校长的首要领导力应该是思想领导力,校长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这也是作为教育家的关键领导力。正如他来到师大附小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提炼学校的教育思想。第二项领导力则是作为政治家的校长需要具备的管理领导力。

  在师大附小,学校重大事项由党政联席会议决定,学校各位校领导按部就班去做好分管的常规工作,这可以让于伟集中精力思索附小教育教学以及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

  在教育理论界多年的研究经历让于伟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正是缘于对海内外教育思想的内涵和历史的了解,他对于如今教育界的“潮流”具有自己的判断和甄别,不会盲目跟风。

  谈及如今全国上下热议纷纷的核心素养,于伟依然保持着冷静观察的态度。“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它的意义是什么?”在尚未将这些问题想明白之前,于伟还没有在学校系统阐释过这个词。  

  他觉得现在中国的校长最缺的是定力,太在乎别人的想法和评价,急功近利。“如果校长没有思想和定力,就很容易被教育的各种大小风暴吹得东倒西歪。”

  和自己所提倡的“率性教育”相衬的是,平日里的于伟同样率性而为,他敢于说“不”,毫无意义、形式主义的活动不参加,不认同的理念沉默不语,即便是作为一种行政要求,他仍然会以各种方式拒绝。“我们做教育给谁看不是目的,首先要对得起自己的专业良知。”

  他特别喜欢这样一句话“有的话我不说,因为不想说,当我说出来的时候就大多是我心里所想的。”去伪存真对于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于伟所做的教育便是如此,没有多余的话和行动,非真教育,毋宁不做。

相关热词搜索:用率 性教育 天性
相关评论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我要链接 | 教育之声简介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0-2012 cedcm.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edu@cedcm.com.cn | 京ICP备12037710号-1 | 总机: 010-88687877 | 传真: 010-88682677
本网站所刊登的教育之声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教育之声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