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教育之声网
重要声明:
“教育之声网”推送文章除实在无法确认,我们均会注明作者及来源。部分文章或图片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将会在36小时内删除处理,特别感谢,也特别欢迎您的投稿。
滚动新闻:
首页 > 公开课 > 正文
著名歌唱家德德玛:用一生的挚爱回报草原
2014-06-27 17:57:48   来源:教育之声网   

  为牧民做点事

  “回报那慈母的深情,要用我一生的挚爱。”正如德德玛在《我从草原来》中唱的那样,多年来,家乡举办文化活动时,只要向她发出邀请,她从不推却,尽其所能支持家乡的建设,帮助家乡的人民。

  “德老师,2002年的时候,您的身体还需要进一步康复,并且您有很多演出和其他事务活动,可您却在这样的情境下创办了学校……”我带着崇敬的心情发问。

  “很多记者都问过这个问题,我从走上歌坛的那天起,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牧民的女儿,一句话,我就是想为牧民做点事。”

  其实,德德玛创办艺术学校的想法早在她患病前就有了,只是没有付诸实施。2001年,德德玛老家有个小姑娘报考了某校音乐系,她的声音条件非常好,但从没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甚至连五线谱都不认识,结果三门专业课考试有两门是零分。德德玛知道后,就去求系主任和校长,他们同意网开一面,但一门课要交一万块钱,一周之内交来两万块钱就算通过,就可以去准备文化课考试了。听到这个消息,小姑娘只好回家了,德德玛老师也无可奈何。

  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她,“在牧区一只羊能卖多少钱?牧民要卖多少只羊才能凑够两万块钱啊!草原上的人都会唱歌,放声高唱几乎是注入他们血液的一种天分,很多孩子有极佳的天赋,发自内心地喜爱唱歌,但他们需要正规的音乐教育才能走出草原,走向真正的舞台。”自此,她顾不得家人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担忧,也顾不得考虑更多的困难,为牧区的孩子创办一所艺术学校正式进入她的工作议程。

  “家乡哺育了我,草原给了我一切,我也要为牧区的孩子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当年没有那么多人帮助我,我不也是个什么都不懂的牧区孩子嘛。”联想到自己的成长经历,更激起德德玛办学的信心,“大漠戈壁、草原荒滩,由于交通闭塞、通信不畅等原因,许多具有天赋的农牧民的孩子,无法与城市的孩子一样顺利地进入艺术学校学习,怎么办?资助几个孩子解决不了问题,我只有去办学!”就这样,她不顾病痛的煎熬,四处跑资金、拉赞助,历尽艰辛,终于在2002年9月,成立了德德玛音乐艺术专修学院……

  建校初期,学校租借了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林业职工中专的校舍。经历3年的艰苦创业,才有了属于自己的办学场所。新校址位于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巴彦镇,设有声乐、器乐、舞蹈3个系,共有中专、大专、短期进修班及补习班的学生700多人,其中90%以上是来自偏远农村和牧区的孩子。

  谈到办学的感受,德德玛老师不无感慨地说:“办学前我就意识到会遇到很多问题,但现实的困难远比想象的多,最大的困难是经费问题。后来得到几位企业家的资助,学校才逐渐有了现在这样的规模,但校园环境和教学设备还有待改善。”她告诉我,学校要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硬件建设,改善教学环境。然而,在内蒙古自治区,公立高等学校每个学生有4000元的政府教育补贴,而民办学校的学生不仅没有教育补贴,而且学费标准每人每年要比公立学校低1000元~2000元。同时,学院一直按企业标准缴纳水电等税费,远高于公立学校的标准,办学经费的紧张程度可想而知。“硬件上不行,我们只好在学校管理和办学特色上下功夫,要不断加强教师培训,留住优秀的教师。可是,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学校的教师培训一直没有提供有效的支持,民办学校教师的职称评定至今没有落实。”说到这儿,她显得很激动,“这不只是我们一所学校的问题,国内的很多民办学校都有这样的呼声,同样都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民办学校为何就感受不到来自教育行政部门的温暖呢!”

  几年来,学校在举步维艰中前行。本着“民办学校为民而办”的办学思想,德德玛不断地资助品学兼优、具有艺术培养潜力的贫困家庭学生,并拿出了专项资金设立了“德德玛奖学金”,奖励“德、艺、文”三优生。她用无私的人格魅力和坚强不屈的精神,带出了一支精干有力、团结向上的教师队伍,把学院推向健康发展的轨道,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提到学生,德德玛露出一脸的兴奋:“虽然自己付出很多,但是,看到孩子们从基本的识谱开始学起,都很用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非常欣慰。”近3年来,德德玛音乐艺术专修学院捷报频传,学生的作品先后荣获全区首届舞蹈电视大赛铜奖,国际长调大赛银奖,第14届全国推新人大赛年度决赛的银奖……

  有人说,民办学校办学的出路是“顺应市场,找好定位,办出特色,坚持不懈”,如果以“顺应市场”的标准来看德德玛音乐艺术学院的话,显然有些出入。德德玛告诉我,在学校创建之初,确有几位商业大腕和她商议过合作办学事宜,但他们看重的是办学的经济利润,德德玛把生源定位在农牧区,显然与他们的市场操作思路不吻合。“艺术和教育是两回事,办教育我还是个外行,但通过六七年的办学经历,我也充分意识到民办学校所面临的困境,希望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学校多一分关爱,不能提供物质上的帮助,也要在业务上给予指导、协助,这非常重要。”

  “您为了办学付出了很多,一定对这所亲自创建培育起来的学校有一个宏大的规划吧?”我问她。

  “哎,算不上宏大,我的要求并不高。孩子们大多来自农牧区,我想尽全力帮助他们得到正规的音乐教育,引导他们先做好人,不追求名利,让这些孩子们将来有能力养活自己,能够对他们的父母有所帮助,我就满足了。我办这个学校,算是对养育我的家乡的一种回报吧。”

  不知不觉间,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下午学生考试的时间到了,一位老师搀扶着德德玛走出食堂。德老师问他:“兰州的那几个孩子的火车票解决了吗?”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她感叹道:“兰州的孩子离家太远,而且都是新生,要多照顾啊!”在交谈的过程中,我发现德德玛老师一直称呼学生为“呼和图”(蒙古语,意为孩子)。也有不少学生称呼德德玛老师为“额吉”(阿妈)。显然,在德德玛心中,学校里的学生就像她的孩子一样。

  在考场门口,和德德玛老师握手道别时,我也情不自禁地用蒙语说:“额吉,拜日太(再见了,阿妈)!”

相关热词搜索:歌唱家 挚爱 草原
相关评论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我要链接 | 教育之声简介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0-2012 cedcm.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edu@cedcm.com.cn | 京ICP备12037710号-1 | 总机: 010-88687877 | 传真: 010-88682677
本网站所刊登的教育之声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教育之声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