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教育之声网
重要声明:
“教育之声网”推送文章除实在无法确认,我们均会注明作者及来源。部分文章或图片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将会在36小时内删除处理,特别感谢,也特别欢迎您的投稿。
滚动新闻:
首页 > 公开课 > 正文
厚积薄发大器晚成 访著名作家二月河
2014-06-27 17:48:46   来源:教育之声网   

  博览群书才能厚积薄发

  高中毕业后,二月河参军成为一名工程兵。那时,部队常年居住在山沟里,他开山、放炮、打眼、挖煤,什么苦活累活险活都干过。有一次点火引爆,他差一点被窒息在坑道里。如不是他急中生智,把军用胶鞋顶在头上,顺着巷道狂奔快跑,恐怕今天的文坛上就会因少了二月河而寂寞许多。还有一次,在推运装石料的翻斗车时,由于极度疲劳,他从两层楼高的河堤上狠狠地摔到了河滩上,所幸大难不死。

  那时,部队业余生活枯燥乏味。二月河不想让大好时光白白溜去,他利用自己业余管理团部图书馆的方便条件,在艰辛繁重的劳作之余,广收博览,手不释卷,抓紧点滴时间,拼命看书学习。一有空闲,他就头戴矿灯躺在煤堆上,专心致志地研读英文版的《毛泽东选集》。当战友们进入梦乡之际,他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津津有味地阅读《史记》和《资治通鉴》。他还阅读了古今中外的大量文学名著,并用水泥袋的牛皮纸做成卡片,写下了成捆的读书笔记。10年的军旅生活,他系统地阅读了中国史书的二十四史以及清史中的野史、正史,等等。

  由于他在部队表现突出,当兵第二年就入了党,两年后又提了干,而且是越过排级,直接从战士提升为副连级新闻干事,以后又当了连队的副指导员,直到1978年才转业到南阳市委宣传部工作,这时他已经33岁了。

  当时,社会上正流行红楼梦研究热,本来对研究《红楼梦》就颇有兴趣的二月河也加入了进来,并且写过一些很有独到见解的论文,但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论文发出很久,还是泥牛入海无消息。后来,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看到了他的论文,慧眼识珠,称赞他的论文“想象丰富,用笔细腻,是小说笔法”,决定在《红楼梦学刊》上刊登他的论文,并吸收他为全国红学会会员,还邀请他参加1982年10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红学会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

  就是在那次会议上,一些专家、学者由《红楼梦》谈到作者曹雪芹,由曹雪芹谈到他的祖父曹寅,又由曹寅谈到康熙皇帝。座中有人感叹,像康熙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杰出人物、了不起的政治家,居然至今还没有一部像样的写他的文学作品问世,真是太遗憾了!这时,一直坐在一旁默不作声的二月河,开玩笑似地冒出了这样一句话:“我来写!”

  一语既出,满室惊讶。所有人的目光都对准了这个来自河南的无名小卒,他们或许认为,这个面孔陌生、名不见经传的后生晚辈,是说妄言狂语,或一时兴起而已。

  但二月河可不仅仅是在说大话、吹牛皮,以博众专家一笑。他说了就要做,而且一定要做好。他把专家、学者们在红学会上议论的话题,当作自己创作长篇历史小说的爆发点和起始点。从此以后,他凭着长期的积累和顽强的毅力,遵循历史小说“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和“不求真有,但求会有”的创作原则,以一年一卷、30多万字的速度投入创作,硬是把清朝康、雍、乾盛世130余年间,既空前辉煌又行将没落的历史画卷活生生地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相关热词搜索:二月河 名家
相关评论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我要链接 | 教育之声简介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0-2012 cedcm.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edu@cedcm.com.cn | 京ICP备12037710号-1 | 总机: 010-88687877 | 传真: 010-88682677
本网站所刊登的教育之声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教育之声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