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教育之声网
重要声明:
“教育之声网”推送文章除实在无法确认,我们均会注明作者及来源。部分文章或图片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将会在36小时内删除处理,特别感谢,也特别欢迎您的投稿。
滚动新闻:
首页 > 视频 > 正文
北京市丰台区实验小学校长段兰华
2012-08-31 15:25:22   来源:教育之声网   

  主持人:看来师资队伍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据我所知咱们学校有著名的五胞胎,而且六年来学校对这五胞胎的学费都是减免的,资助这五个孩子当时您是怎么考虑的?

  段校长:刚才主持人非常风趣的提到了非常著名的五胞胎,像明星一样,其实我常跟孩子们说的一句话,你们就是平平常常的孩子,你们不是明星,因为他们现在面对的媒体太多了。这是本世纪京城的一个新鲜事儿,人们很早就知道了五胞胎,但都是从好奇心这个角度来了解五胞胎,那么真正的为五胞胎做点儿事儿对他们家有些支持的这种行为还是比较少。五胞胎长大了就面临着一个接受教育的问题,社会这样关注他,家长就希望孩子将来对社会能有更好的回报,期望孩子能够享受优质的教育。北京电视台大宝真情互动栏目找到了我,要我接受这五胞胎入学,我想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在上个世纪末的时候,在希望工程后期的时候,我们有过类似的善举,接收过山西省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两个贫困生,吃住行,所有的教育成本学校全免,一直到小学毕业,两个孩子非常优秀,当时也有过一些零星的报道。有过这样的善举,就积累了这方面的经验,所以我认为北京电视台才敢放心把这样的任务交给丰台实验小学。

  主持人:主要是因为我们学校一直以来对公益事业比较看重。那我们为什么这么热衷于公益事业并做了这么多事情来回馈社会,从一个学校的角度讲,当时为什么会做那么多的公益活动?

  段校长:教育的作用是完成少年儿童社会化的过程,生下来以后是一个自然人,也是一个生物人,18岁以后就是成人走向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员,在18岁以前这叫社会化过程,教育承载的是社会化的过程。既然承载的社会化的过程,学校就应当经常做一些公益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关注贫困,关注弱势群体,在活动当中增进全体师生这种情感体验,增进全体师生这种社会责任感,这种教育功能是学科教育不能完全代替的,所以实验小学这么多年来非常关注社会公益这方面的活动,包括五胞胎的接收。中央文件里提到学有所教,我认为落实中央文件不能只停留在喊口号的层面。那么像这样的贫困家庭,我到大兴他们现在的家,也到他们的老家进行过家访,家庭生活是非常贫困,可以说是捉襟见肘,如果没有好心人,没有社会的关注这五个孩子很难健康的成长,这个家庭难以想象能够支撑多久,五个孩子六年的成本近20万,我们丰台区实验小学可以尽点微薄之力,这样就接收了五个孩子。

  主持人:最后请您描绘一下未来几年丰台实验小学有什么样的发展?

  段校长:刚才提到了丰台实验小学的新环境育人办学特色,在未来的发展当中,我们还要强化这个特色,让这个特色更突显,让全体师生更受益,因此在2009年,我们进一步深化这个发展主题,提出了阳光教育的理念,阳光教育的理念植根于新环境育人,它的基本前提是尊重教育,真正的尊重教师,尊重孩子,尊重他的人格,尊重他的差异。目前,教育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虽然教育的发展形势很好,但教育差异化现象比较严重,而阳光的特点是把温暖洒遍任何一个角落,是最公平的,因此我们把他赋予到教育工作当中,随之构成了阳光教育体系,阳光教育构架。

  比如说阳光校园,我们的校园环境,今后就按照阳光校园的方向继续建设与优化;

  阳光文化,我们谈到的几个要素,都是尊重人的发展,自然的并入阳光教育的理念;

  阳光管理,比如学校的民主化管理如何,教育管理的一些管理策略,管理方法是不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现在有科学学习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那么这些都可以融入到管理当中;

  阳光课堂就是以尊重为前提,孩子有方方面面的差异,再好的学校任何一个教学班,总有优等生与差等生。能不能公平的面对每一个孩子,这就是我们阳光课堂要研究的内容。阳光课堂首先用阳光教育理念去引导,另外要尊重孩子,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能力。学生固然要学习很多知识,但是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得这些知识的能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所掌握的知识往往是牢固的,记忆是深刻的。让学生感到是自己学会的,很有成就感,其实老师有精心的设计,有精心的引导。阳光体育是教育部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正好也列入我们这个体系,

  像我们说的轮滑、跳绳、乒乓球、桥牌、武术,也包括智力运动,这是阳光体育活动,整个儿构成了这样一个体系。方方面面的教育行为、教育环境共同作用于学生,学生就可以在这份教育阳光的沐浴下更加健康的成长。

相关热词搜索:丰台区实验小学 课改要求 应试教育
相关评论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我要链接 | 教育之声简介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0-2012 cedcm.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edu@cedcm.com.cn | 京ICP备12037710号-1 | 总机: 010-88687877 | 传真: 010-88682677
本网站所刊登的教育之声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教育之声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