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教育之声网
重要声明:
“教育之声网”推送文章除实在无法确认,我们均会注明作者及来源。部分文章或图片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将会在36小时内删除处理,特别感谢,也特别欢迎您的投稿。
滚动新闻:
首页 > 校长之声 > 正文
北京立新学校校长曾军良:为孩子一生幸福奠基
2013-05-03 07:04:45   来源:教育之声网   

  孩子从3岁幼儿成长为18岁青年的过程中要经历不同阶段的15年基础教育。人的生长阶段有不同特点,幼小中教育会体现各自不同特色。但生命的成长又是连续的,教育又需要具有其连续性。但在现实教育中,幼小中教育强调分块管理,互不联系,三者之间存在脱节。因此,从孩子整体十五年成长的角度来研究教育规律,打造基础教育链条,打破基础教育围墙,打通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推动基础教育健康、连续、科学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共同努力塑造健康人格。基础教育就是要努力培养孩子们的良好习惯与健康人格,根据其年龄特点,要创造性地开展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的教育。在真诚待人、诚实守信、认真负责、自信自强中学会做人,在遵守规则、讲究效率 、友善合作、合理消费中学会做事,在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中学会学习,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

  共同努力推动男孩发展。当代男孩面临四大危机:学业危机、体质危机、心理危机、社会危机。基础教育应该重视性别差异,因性而教。我们的教育不能忽视男孩发育落后于女孩的事实,青春早期女孩比男孩更快成熟,但男孩、女孩各有优势、各具特点。改变看待男孩的视角,改变对男孩的要求,不放弃对男孩的信心。发挥父亲的作用,注重父爱的力量。父教缺失是男孩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改变母亲的教养方式,男孩的问题往往也是母亲溺爱的后果。培养运动好习惯,体育关系到孩子一辈子的幸福,运动既能健身也健心。

  共同努力激发学习兴趣。基础教育要努力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与对解决问题的追求,培养广泛阅读的习惯。提升传统教室的功能,让适合孩子阅读的大量书籍进入教室;提升孩子睡房功能,让适合孩子在家阅读的大量书籍进入睡房。让课堂成为孩子喜欢的地方。努力探索魅力课堂,增加课堂的吸引力,真正让课堂成为温暖的、美丽的、思考的、开放的、分享的课堂。大量减少传统巩固性作业,适当增加以提高自学能力为主的自主学习作业。科学推进孩子合作学习,努力培养团队精神,努力学会与他人相处。

  共同努力增长孩子智慧。我们的教育要努力开发孩子的潜能、培样孩子的综合能力,提升孩子的智慧。教师不仅要研究自己教的方法,更要研究孩子们学的方法。教师只有自己成长为高智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智慧的孩子。课堂上要以提升孩子们的学科思维能力发展为主线,以推动孩子学会学习为目标,努力开发孩子的智能。推动孩子智慧地学。学校要开展学习方法的专业研究,定期指导孩子们的学习方法。同时鼓励同学们不断探索学习方法,开展学法交流活动,努力提升学习效率,不断提升学习智慧。

  共同努力培养科学精神。每一个人生来就对这个世界充满许许多多的好奇,都具有学习的欲望与激情,教育要努力创造条件保护孩子们爱学习的天性。教育要努力激发孩子的探索精神,幼小中各个阶段要根据孩子的发展特征,创办各种相互对接的科学实验室,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激发科学兴趣,培养科学精神。教育要注意张扬孩子的个性,促进孩子的特长发展。教育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孩子的天赋与才智,注重早发现,早培养,为未来拔尖人才的培养打下重要基础。教育要注重过程评价、多元评价、激励评价,通过评价推动孩子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共同努力打通幼小中教研。要促进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成长的连续,就要提供具有连续性的基础教育。因此,需要打破幼小中互不来往的现象,打通幼小中教研。打通教材,确保教材的连续性,让整体教材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处于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开发衔接课程,实现两个阶段之间的无缝对接、有效对接、科学对接,为适应下一阶段生活做好准备。打通教师,各相连学段的教师相互走进课堂、研究课堂。打通学生,各相连学段的孩子们定期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定期一同上课、一起参加活动。

  十五年看教育,我们的教育如何为孩子的连续成长负责?我们的教育如何为孩子一生幸福奠基?需要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去探寻、去实践,去追寻更理想的教育,让我们用忠诚和执著,去构建更理想的教育,我们正走在前行的道路上。(作者:北京市立新学校校长、中学物理特级教师 曾军良)

相关热词搜索:北京 立新 学校
相关评论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我要链接 | 教育之声简介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0-2012 cedcm.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edu@cedcm.com.cn | 京ICP备12037710号-1 | 总机: 010-88687877 | 传真: 010-88682677
本网站所刊登的教育之声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教育之声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