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教育之声网
重要声明:
“教育之声网”推送文章除实在无法确认,我们均会注明作者及来源。部分文章或图片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将会在36小时内删除处理,特别感谢,也特别欢迎您的投稿。
滚动新闻:
首页 > 新闻 > 正文
2012卓越校长年度盛典《开篇》
2012-09-20 09:14:23   来源:教育之声网   

  中华民族的崛起与复兴,离不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不要害怕摔倒,只要你有站起来的能力。纵观人类的历史进程,任何一个伟大国度的出现和崛起,都离不开教育发展的先行;而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从衰落到复兴的道路上,都离不开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美国的崛起充分说明了第一句话的科学性,而德国和日本的发展历史足以证明第二句话的深刻含义。在这里,我们强调的不仅仅是教育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发展的可持续性。

  十九世纪初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说:“从没有一个国家因为办教育办穷了,办亡国了。”普鲁士元帅毛奇在普法战争胜利后曾经自豪地说:“普鲁士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从那时起,德国就开始走向了强国之路,自中世纪以来,德国从四分五裂,到一跃成为欧洲的头号强国。普遍的观点认为德国的崛起,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教育。二十世纪,德国连续两次发动世界大战,尽管两次世界大战都以德国的失败而告终,但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除了德国,没有哪个国家能在短短的30年间发动两次世界大战。至今,德国依旧跻身强国之列,这样一个从失败到振兴的过程,正是以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内在动力的。日本的崛起,同样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此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国实施义务教育,大约经过30年的努力,就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从时间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正如日本前内阁总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所说:“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这应该是日本奇迹般崛起的根源。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纵横千载,风风雨雨,战争动荡,分久必合,任何外在和内在的破坏力都没能隔断这个古老民族的文化脉搏。历朝历代的中国政府,都将教育视作立国之基、强国之柄;而千百年来的中国人,也同样视教育为立身之道、立业之本。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又一次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契机。实现这一梦想,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百年树人就是这个道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为世界展示了一个经济发展的奇迹,却在教育事业上相对滞后,迄今为止,这个经济强国还没有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这是中国未来发展必须警惕的现象。若不能让教育迎头赶上,与时俱进,那么,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将面临众多的难题。可以说,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改革——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教育已经走过近60多年的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优先发展教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中;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现了“免除学杂费”,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里程碑;高中阶段教育的新课程改革全面展开;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职业教育开始全面升温;师范教育由三级过渡为两级,并且部属高等师范院校实行免费师范教育等等。这些喜人的变化,无不预示着我国教育事业将更加迅猛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当前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仍然存在不少隐忧。为什么要改革?因为目前的教育体制存在很多不适应现实需要的方面;学校和社会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的价值偏向;财政投入不足,教育系统内外之间资源缺乏共享等原因。1.义务教育,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而出现了贫困人口子女失学的问题,出现了师资质量和补充困难的问题,更有所谓的“赞助费”、“择校费”这样的不良因素;2.高中教育,存在教育公平问题和师资质量的问题,此中存在的“其他费用”和“批条子”现象,已严重影响到教育的公平性。基础教育的不公平,必然造成许多人输在了起跑线上,也是对公民发展权的严重侵害。3.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设置及教学理念不能因时制宜、与时俱进;就业指导失效,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甚至在社会形成了一种发人深省的观点:“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巨大成就中,大学生的贡献远不如农民工的贡献。”4.职业教育,尽管政府比较重视,但“二等公民”的社会偏见,依旧深重。

  许多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更需要全社会的响应。政府要确认发展公共教育的权责,进一步转变管理职能,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动员全社会和教育系统共同努力,使中国尽快完成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性转变。为此,中国教育发展与改革需要重新确认正规教育、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的功能;需要强化政府统筹公共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责任;需要加强非义务教育投入效益监管与教育质量评估;更需要立足中国基本国情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面对教育可持续发展中的诸多隐忧,唯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方能打开局面,也许又是一次艰难的破冰之旅,但远方蔚蓝的海洋,当然更有吸引力。

  创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发展在于改革,教育改革在于创新。改革是当前中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创新则赋予这种可持续发展以内在的动力,既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清代赵翼),教育的创新必须走在社会发展的前沿,否则需要的时候就已经过时了。“对于创新来说,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郎加明《创新的奥秘》)创新思路是与时俱进的关键,知识容易陈旧,但思路不能过于保守。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划时代的巨变,这种变化不仅是全方位的,而且是高速度的。然而,中国教育的发展却依旧面临着诸多传统模式的羁绊,无论是体制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急需创新思维的介入。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清代郑板桥),我国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等领域,都面临着求生存、求发展的现实问题,过去的宝贵经验应当成为我们再次飞跃的平台,而不是改革创新的对立面,但过去和现在的许多经验,能否适应当前社会的新形势和新需求,就是一个迫切需要反思的问题了。为什么成绩良好的学生找不到学以致用的工作?为什么中国的高考状元出国发展就能大放异彩、技压群芳?而留在国内继续深造的却大多流于平庸、默默无闻?为什么敢为人先、大胆探索的改革新思路,往往迎来众多质疑?诸如此类的困境和疑惑,让我们既需要创新,又难以创新。改革创新要有宽松的环境,特别是舆论界要支持创新,不能总是以挑剔的眼光看待创新,怀疑创新。“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唐代刘禹锡)已有的教育经验和体制模式,不一定是万能的,而创新思路下的尝试和实践,也许会更成功。

相关热词搜索:2012 卓越 校长
相关评论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我要链接 | 教育之声简介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0-2012 cedcm.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edu@cedcm.com.cn | 京ICP备12037710号-1 | 总机: 010-88687877 | 传真: 010-88682677
本网站所刊登的教育之声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教育之声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