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教育之声网
重要声明:
“教育之声网”推送文章除实在无法确认,我们均会注明作者及来源。部分文章或图片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将会在36小时内删除处理,特别感谢,也特别欢迎您的投稿。
滚动新闻:
不断迎接挑战 新学校迎来了新课程
2013-09-02 14:13:07   来源:教育之声网   

  2003年,全国新课程改革起步。2004年秋,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4个省区普通高中率先进行课程改革实验。

  刚刚创办的六盘山高中如一只雏燕,羽翼稚嫩未满,迎面却是新课程改革的大海大浪。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考验,机遇与挑战并存。为了实施好新课程,创办好新学校,只有迎难而上,为了确保新课程实验成功,学校积极准备。2003年12月,“六盘山高级中学新课程实验领导小组”成立,由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和主管德育的副校长任副组长,全面负责学校的新课程实验工作。随后,相继成立了“新课程下学校管理”、“学校排课方案”、“学生选课指导”三个课题组,集中研究有关新课程实验的重大问题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有20多人,占当时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之后,《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课程设置及排课方案》、《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学生选课方案》、《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六盘山高级中学学分认定方案》等相继出台。

  万事俱备,只待实施。

  2004年3月,全国新一轮课改准备工作正式启动。一轮接一轮的教师新课程培训在实验开始前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2004年4月,学校14位教师赴北京参加教育部举办的新课程培训。6月,17名教师去吴忠参加自治区教育厅举办的新课程培训。8月,全体教师接受了校内培训。来自北京的课改专家们为教师们进行着一场又一场精彩、生动的培训讲座。

  教师们手里拿着色彩斑斓、图文并茂、栏目新颖的新教材,聆听课改专家和教材主编宣讲新理念,解读新教材。当初次接触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时,初次感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时,初次听到教师要个性化地解读教材、整合教材、开发课程资源时,老师们胸中涌动着一股澎湃的课改激情,产生着一股立即奔赴课堂的冲动。

  六盘山高中的课堂春风拂面,令人耳目一新。政治老师牛生民的“个人、家庭理财”把同学们带入了社会,带入了家庭。地理老师杨惠军的“工农业区域规划”用社会上竞标的办法,以四个小组为四个设计院,先规划,再评价,再答辩,最后定标,让全班同学都体验当设计师的感受。白烨萍老师的化学课,先让每个小组拿出实验验证方案,在课堂上进行再验证,把学生带入了真正科学实验的环境……

  “新课程,爱你没商量!”

  “教了一辈子书,现在才知道书原来可以这么教,课原来可以这样上!”

  “我虽然刚刚参加工作,但在高中接受的是传统教学,对新课程的这些要求感觉到很新鲜。”

  头脑风暴式的理论培训给教师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这是六盘山高中在正式进行课改前,开展的具有新课程理念的说课、做课、评课“三课”活动中出现的情景。

  “听了参赛老师的说课,就急着想听课。”参与听课的老师这样说。

  “12位老师讲得都很好,无法分出最好的课。”一位评委发出这样的感慨。

  “也许我们是幸运儿,在这次‘三课’活动中,有英语,有化学,又有难得的艺术课,我们在参与过程中锻炼了胆量,增进了师生之间的默契,更主要的是,老师和同学都给对方带来了意外的精彩和收获。”听课学生这样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次“三课”活动,是六盘山高中“教学三优化”活动的一个缩影。

  六盘山高中的学生来源于基础教育比较薄弱的宁夏南部山区,学生见识少,思维面狭窄,胆怯,不善言辞,不善于张扬自我。如何拓展学生思维,挖掘学生的潜力,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提升学生的基本技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六盘山高中管理者和老师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优化课程结构、优化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关系。学校领导经过充分酝酿,适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可谓“对症下药”。

  优化课程结构。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兼顾不同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学生的需要,学校在自主开发课程方面进行了大胆实践和探索,除基础性的必修课外,开发了研究性的校本课程和兴趣性的选修课程。校本课程致力于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实践操作、探索方法、培养能力和发展个性;兴趣性选修课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培养和发展。王生银老师开发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王继刚老师开发的《地方时间计算难点突破》、罗文军老师开发的《研究影响滑动的摩擦力的因素》等课题,既体现了实践性、参与性,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石学军老师开发的《集合单元中的数学思想方法》、王俊昌老师开发的《近代史上农民阶级的斗争和地主阶级的改革》等课题,则注重了思想方法的总结和规律的认识,有利于帮助学生总结学科学习方法和思维的提升。

  优化教学模式。“改革和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填鸭式”、单纯的“接受”模式,探索和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探究学习、讨论学习的乐趣”成为开展新课程教学活动的主题。2004年3月16日至3月20日,13位教师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设计教学,登台展示。探索新课程课堂教学形式,寻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途径,唤起了每一位教师对自己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反思。

  优化教学关系。老师们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力求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尝试建立新型的课堂师生角色关系,实现书本知识与课堂“亲密对接”、课堂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并行、老师与学生角色转变,在教学关系、师生关系方面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教务主任曹效琴这样评价:“教学活动中方案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探究,学生看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表演口才等都得到了锻炼。我们的孩子给点阳光就能灿烂,课堂上孩子们卓越的表现,使我们看到了山区孩子蕴含的巨大潜能。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老师也能从孩子们身上学习到许多东西,与孩子们进行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心灵的对接就会实现师生对知识的共同拥有和全面发展。”

  在全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前夕,六盘山高中的教学三优化活动为2004年秋季学校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奠定了思想基础。

  2004年秋季,新课程实验在学校高一年级正式启动。

  刚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教师满怀激情地使用新教材、尝试新教法。课堂上是一幕又一幕学生发言、表演的热闹场景。

  但问题随之暴露出来。

  “教材容量大,一般一课时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课后不会做题。”

  “课堂放开了,但往往学生说的与探究的问题相距甚远,有时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吵得课堂乱成一团。”

  “我怎么越来越不会教了。”

  课时不够,教学任务怎么才能完成?三维目标怎样有机整合?新课程下的课堂,老师还能不能讲?究竟该如何教?新课程下怎样保证教学质量?专家设计的学生选课方案如何与学校实际相结合?教师们在认识上出现了迷茫,在实践中遇到了困难,新课程实验进入两难境地。

  情况很快上报,课改中出现的问题立即引起了教育厅的关注。

  2004年9月13日,教育厅教研室专家来我校调研。之后,宁夏教育厅召开专门会议讨论新课程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教育厅领导在听取了各位教研员的调研汇报后,做出了明确批示:宁夏的新课程改革要冲破阻力继续前进;新课程实验不是不要教学质量,相反更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树立新的质量观;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要加强,我们要注意它的发展和赋予新的内涵;学校要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认真反思,将新课程理念作为一种思想贯穿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

  教育厅领导的指示很快传达到了每一位教师。

  校长徐彥平讲了一番耐人寻味的话,“我们回忆历史上任何一场变革都是在阻力重重的情况下真正被人所记忆,推动社会前进的。我们的新课程实验何尝不是这样,假定我们踏上一个光滑的冰面,没有摩擦,我们因此也无法前行。我们需要前行,所以我们需要摩擦,回到粗糙的地面上来吧,我们的目标是前进。”

  面对困难,六盘山高中的领导和教师选择了前进。学校领导认为,实践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很正常的。面对问题我们要有正确的态度,一是学校要勇于承担责任,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说明教师在积极探索;二是学校要站在一个制高点上,从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等方面重新认识课程改革,审视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统一思想,树立信心。

  以研究的态度解决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提升。

  2004年9月,六盘山高中“课堂行动研究”课题启动,课题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和解决课堂教学实际中出现的新问题,总结经验,指导和引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全校所有老师参加了该课题的研究活动。

  10月29日,六盘山高级中学“第一届新课程教学研讨会”召开。自治区教研室各学科教研员应邀参加研讨会。我校教师和教研员一起,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以及困惑做了认真的分析和反思,形成了再读课程标准的共识。

  12月,中国教育学会适时搭桥,邀请语文教材主编顾之川博士、化学教材主编王磊教授、英语教材主编李褒重老师和数学教材主要编者张鹤老师来我校讲学和进行教学诊断,专家和我校教师面对面地探讨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经过研讨,教师们统一了认识,明确了方向,开始以理性的态度寻找课程改革的突破点。在坚持课堂教学为主的前提下,将研究性学习、活动性教学作为一种理念原则,渗透于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在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上,强调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加强相关的实验操作、实习、练习等方面的教学,培养学生应用知识于实践的综合能力;在接受性学习与发现性学习的关系上,强调接受式学习同样是新课程下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要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因人而异,因课而异。

  在推进方式上,学校强调以两个方面的工作来带动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一是加强集体备课,发挥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的专业引导作用,备课组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增删教学内容、安排课时计划、确定教学重点。二是进行典型课例研究,选择一节教学内容进行集体备课,由两个或三个教师分别上这节课,其他教师听课,课后集体讨论,由教研组长写出总结。

  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每学期每个教研组20多节这样的备课、讲课、探讨活动,使老师们对新课改重新树立起了自信,燃起了希望。

  从2005年底到2006年上半年,为把握课改方向,推动新课程实验的健康开展,学校多次召开“新课程教学研讨会”,着重就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方式和途径、课程资源的利用、课程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举行课堂教学优秀课例观摩活动,遴选优秀课例,分文科组和理科组进行观摩研讨,引导教师学习优秀经验,感悟新课程课堂教学。

  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下,六盘山高中的新课程实验在探索中前进,教师们逐渐找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走出了新课程实施和课堂教学改革的路子。

  实现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教材是主要的课程资源而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成为教师们的共识,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灵活地、大胆地处理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增删已经成为教师的普遍行为。这些在以前都是不可想象的。

  形成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已基本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探索出了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较为有效的方式方法。如语文组形成了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活动策划”、“话题经营”等教学模式,历史组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主题式教学设计、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相结合的新模式。

  学校初步构建了有利于师生发展的课程体系。2004年秋季制订的《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三年课程方案》,从三年课程分布到模块开设时间以及今后要开出的选修模块都做了规划。建立起了适合学校实际的“必修课——选修课——校本课”课程体系。新课程实验的第一届学生国家规定的课程中学校开出了90%模块;在选修课的开设上,无论高考考与不考,只要有学生选,学校都尽量开课,力争使各学科的选修模块开多开足,高二分科后,理科生选修政治课,文科生选修生物课;校本课程的开设更是凸现学校特色,学校相继开设了新闻课、课余党校、课余军校、天文俱乐部、环保课、摄影课、书法班、剪纸班、舞蹈班、播音班等课程。“课程宽,后劲足”,已成为学校课程的特色。

  进行学分认定的实践探讨。学分管理是高中新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学分的认定关系到新课程理念的落实,也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以及家长、社会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认可。《六盘山高级中学学分认定办法》,既贯彻了新课程理念,又注重实效,真正将学分认定与教学质量联系起来。这在两个方面取得了突破:一是用学业成绩认定与学校层次相结合的方法设置考试的难易程度,解决好课程标准对学分的要求与学校层次结合的问题;二是取消各评价项目之间的比例权重,增强评价各环节的作用。

  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们知道了如何研究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如何从实践的角度看待理论,如何将理论变为实践,这本身就是一笔财富一种成功。

  2006年秋,新课程实验进入第三个年头。

  经过课改初期的洗礼,老师们更加理性了、成熟了,但也缺少了课改初期的激情。回顾初期课改,更多的也只是形式上的改变,而这种形式上的改变是缺乏持久生命力的。

  “课堂教学改革只是刚刚上路,虽然课堂的局部有所改善,但整体上课堂教学仍然在‘戴着镣铐跳舞’”。这是人们在新课程实验两年后的切身感受。一些老师的课堂教学,“穿新鞋,走老路”,用传统的教法讲授新教材,不知不觉又回到了老路。

  一位教师这样谈自己的实践体会:“我虽然一直在尝试,但是,大部分情况下还是只注重形式,许多课堂不注重过程,只注重结果。” 甚至有个别教师直言:“我看新课程与老课程没什么区别,教来教去还是那些东西,以前怎么教现在还怎么教。”

  六盘山高中的新课程实验进入了高原期。怎样将新课程实验进一步推向深入?

  为此,学校举行了“回首新课改,寻找突破口”的一系列研讨活动。

  2006年11月15日,学校“第三届新课程实验研讨会”召开。教师们就课程标准的理解、课程资源利用、教材的整合、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等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金存钰校长在研讨会上向全体老师提出:“新课程实验已经进入攻坚阶段。要立足课堂,在课堂实际问题的研究中解决问题,加强教的研究和学的研究,要深刻领悟新课程理念,真正树立现代教学观,构建新课堂。进一步探索,进一步解决问题,推进新课程实验内涵变革。”

  教科室邓树栋主任在教研组长会议上这样表达对“内涵”变革的理解:“在走向内涵的过程中,聚焦课堂、关注课堂、回归课堂,既是一种必然趋势,也是一种理性选择。有效课堂离不开教学目标的支撑,我校要以‘年段分解、底线上移、优化共享’为原则,做好教学目标校本化工作。”

  2006年12月上旬,六盘山高中以“贯彻新理念、构建新课堂”为主题开展了第五届优质课竞赛。参赛的24节课不拘一格,形式各异,充分贯彻了新课程理念。教务处曹效琴主任总结时说:“这次优质课竞赛活动令人鼓舞,其突出的特点是教师整合教材、创新教材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每位做课教师都能够根据自身理解和学生需要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取舍和有目的地拓展,教师能真正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来处理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每个概念的引出和结论的得出,都建立在学生充分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之上,没有一节课再是以前的‘满堂灌’了。”

  2007年初,六盘山高中成立了由学校领导和优秀教师组成的“制定‘学校执行课标’课题组”,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国家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执行课标”。

  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成为推进“内涵”变革的重要举措。

  学校每年举行的优质课竞赛和青年教师的“百花奖”竞赛,在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方面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每届优质课竞赛和“百花奖”竞赛结束后,教科室都要组织获奖教师上公开课,在全校范围内观摩、交流。教研组组织本组教师观看本学科教师的赛课录像,进行二次备课和深入研讨。优质课竞赛和青年教师的“百花奖”竞赛成为推进课改内涵发展的主要途径。

  三年的新课程实验,六盘山高中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向社会、家长、上级主管部门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2007年,1008名毕业生参加新课程实验首次高考,文理二本上线745名,二本上线率达到74%,其中一本重点上线人数512名,重点上线率达到50%。优异的高考成绩证明了新课程首轮改革实验是成功的,为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和学校持续发展进一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2006年相比,2007年高考实现了四个突破,一是文理本科上线人数的突破,本科上线率达到74%;二是重点上线人数的突破,重点上线率达到50%;三是北大、清华人数的突破,录取4人;四是600分以上人数的突破,达到105人,占全区600分人数的五分之一。

相关热词搜索:不断 迎接 挑战
相关评论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我要链接 | 教育之声简介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0-2012 cedcm.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edu@cedcm.com.cn | 京ICP备12037710号-1 | 总机: 010-88687877 | 传真: 010-88682677
本网站所刊登的教育之声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教育之声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