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教育之声网
重要声明:
“教育之声网”推送文章除实在无法确认,我们均会注明作者及来源。部分文章或图片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将会在36小时内删除处理,特别感谢,也特别欢迎您的投稿。
滚动新闻:
北京语言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郑承军教授:填报志愿 贵在自愿
2015-06-29 10:48:13   来源:2015年北京高考志愿填报指南   

  【教育之声网6月29日消息】人生会面临许多选择题,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考填报志愿也是一道选择难题。要想顺利完成这道难题,必须听从内心的呼唤,顺应自己的爱好和意愿,让志愿真正成为自己心甘情愿的志向与愿望。

  志愿与自愿一字之差,发音相近,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自愿其实是个法律术语,是指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应当充分表达其真实意志,根据自己的意愿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法律关系。自愿原则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充分表达其真实意志,并给以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中一定的意志自由。自愿其实就是俗语中的“自己愿意”、非强制性,它与“志愿”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自愿是自己愿意,志愿则是主观志向和愿望,在某些语境中是可以通用的。志愿填报作为一项民事活动,当然应该顺应民事主体的主观意志和愿望,在非强制性的条件和环境下完成。靠强制性、外力逼迫的说服或强力宣传而形成的志愿,只能是暂时的、不长久的。因此,填报志愿,一定要服从自愿原则。


北京语言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郑承军教授
 

  填报志愿,就像“爱由心生”,由心而发,非爱不填。每年都有这样的案例发生:考生由于没有在自愿原则下完成志愿填报工作,导致即便考上大学,进入填报专业,终因不喜欢而郁郁寡欢,影响身心健康,甚至半途而废、退学重考。

  当然,也要看到,志愿是理想,高考是现实,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差距。俗话说“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其实,是没有理想的现实骨感,有理想的现实丰满。人一辈子自己选择自己人生的机会并不多,填报志愿算是一次,为何不发自内心地拥抱理想?但理想不是瞎想,还是要实事求是,一切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理想和现实的最佳组合是:理想既要照进现实,也要照顾现实。

  那么,填报志愿,如何自愿呢?

  首先,填报志愿与其说是在选择学校和专业,不如说是在选择自己人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因此,填报志愿,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把自己兴趣爱好与今后的职业发展相结合,才是最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尽管现在本科教育提倡“宽口径、厚基础”,但也开始进入专业学习了,专业学习与今后将要从事的职业生涯就有些关联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唐纳·舒伯认为,职业生涯发展除了职业就业外,还应该加入“自我发展”的概念,如果不与自我发展相结合,不顺应内心,那么,今后的职业发展将是一条非常痛苦的道路。同理,填报志愿时,如果志愿不能跟从内心,那今后也会痛苦。

  其次,填报志愿,与其说是在挑选学校和专业,不如说是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因此,填报志愿,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别林斯基曾经说过:“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成长时期,如果不适应与自己成长时期的实际特点,就可能窒息他身上的任何发展。”为了不窒息考生们的发展细胞,一定要从考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倾听内心的呼唤,不盲目追赶热门专业和热门学校,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再次,考后见分填报大平行志愿,与其说降低了填报志愿难度,不如说要求考生更加注重填报技巧。填报志愿,贵在自愿,但也不能任性,想怎么填就怎么填,一定要认清自我、把握形势、注重技巧。笔者十年前曾经将填报志愿的技巧总结为“三看”,一是看分数,考生应将几次模拟考试后的绝对分数作为填报志愿的基础;二是看排位,根据考生模考成绩找到所在区县的排位,参照去年、前年这个分数段和名次看大概能考什么学校。三是看调剂,如果学校很多相近专业都很吸引你,建议不妨填上服从调剂,这样录取的机会就会大很多。十年前是考前估分填报志愿,十年后是考后见分填报志愿,光有这三看显然已经不能适应今年的填报形势。根据大平行和“一分一段”发布的新形势,还应加上“新三看”(看冲劲、看底牌、看冷热),看冲劲是指填报大平行志愿时,可以冲击一下“跳一跳、够得着”的高端学校;看底牌是指大平行的后两个志愿一定要填能够保底的,中间的志愿要填报分数相对匹配的学校;看冷热是指不要以为“大平行、知分填”安全系数较高,就可以高枕无忧,还是要冷热搭配,切忌全部填报热门高校,避免因扎堆而落榜。

  总之,填报志愿,贵在自愿,但也不能任性,也可以通过“六看”来把握技巧。

相关热词搜索:郑承军
相关评论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我要链接 | 教育之声简介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0-2012 cedcm.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edu@cedcm.com.cn | 京ICP备12037710号-1 | 总机: 010-88687877 | 传真: 010-88682677
本网站所刊登的教育之声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教育之声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