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教育之声网
重要声明:
“教育之声网”推送文章除实在无法确认,我们均会注明作者及来源。部分文章或图片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将会在36小时内删除处理,特别感谢,也特别欢迎您的投稿。
滚动新闻:
孔子教育观点概说
2014-07-17 16:04:00   来源:教育之声网   

  【教育之声网7月17日消息】

  一、孔子的生平与教育活动

  字仲尼(BC551-479),鲁国陬邑人(山东曲阜)

  30岁办私学

  50-54,任中都宰——后为司空——大司寇

  55岁开始周游列国

  68岁整理《六经》

  孔子的办学指导思想。人不分种族、贵贱都可以入学。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制度,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推动了文化的下移,扩大了人才的来源。

  根据《论语》、《史记》载,孔子招录学生:

  A、要有介绍人

  B、面试

  C、交见面礼

  思想倾向

  (一)政治主张——改良是保守?德治、礼治、举贤才

  (二)思想倾向——“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1、“仁学”以恢复“礼”(周礼)为目的

  1)周礼是周王朝确定的一整套典章、制度、规范、礼节,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维护的是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

  2、“仁学”是对周礼的解释和合理性辩护

  3、“仁学”思想体系的特点

  (1)强调血缘基础(孝、悌)

  (2)人性心理原则(强调对正常情欲的合理引导,将“礼”的外来约束说成人心的内基础,把僵硬的强制规定提升为生活的自觉信念,从而人性化。使伦理规范与心理欲求融为一体。摒弃了禁欲主义,建立现实伦理。)

  (3)人道主义。反对过分残暴、压迫、剥削。

  (4)内在方面突出个体主动和自觉(自觉、主动、积极地承担复礼的责任,落实到个体人格塑造上。)

  (三)论办学方针 “有教无类”

  1、内涵: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2、人性论依据

  3、针对奴隶主贵族的有教有类而提出。

  4、意义:打破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

  打破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满足了平民入学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教学思想

  1、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根源:

  了解学生方法:观察法“听其言,观其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行为、走过的道路、感情倾向)

  谈话法

  表现:(1)发挥学生特长。

  德行(颜回、冉伯牛、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2)补偏纠弊,促进正常发展。

  (3)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2、由学到知,知智统一

  学是求知的重要手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

  解决的三个问题:(1)立志于学;(2)学贵有恒;(3)乐知好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学之者。”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学:“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思:“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启发教学,循序渐进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急于解决而未能的心理状态

  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颜回赞扬启发教学: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启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含义:

  教学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

  教学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举一反三

  诱导:(1)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2)能近取譬,推己及人

  (3)循循善诱、由博返约、叩其两端

  和子贡

  “乡人之善者而好之,乡人之恶者恶之。”

  不耻下问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路)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臆测、必然、固执、自我中心]

  好学乐学

  实事求是

  不耻下问

  温故知新

相关热词搜索:孔子教育观点
相关评论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我要链接 | 教育之声简介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0-2012 cedcm.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edu@cedcm.com.cn | 京ICP备12037710号-1 | 总机: 010-88687877 | 传真: 010-88682677
本网站所刊登的教育之声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教育之声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