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教育之声网
重要声明:
“教育之声网”推送文章除实在无法确认,我们均会注明作者及来源。部分文章或图片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将会在36小时内删除处理,特别感谢,也特别欢迎您的投稿。
滚动新闻: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文化改革发展十大关键词
2012-11-09 11:18:03   来源:教育之声网   

  转企改制

  从某意义上说,“转企改制”是决定中国文化命运的一次伟大变革。无数文化单位因这场变革而脱胎换骨、焕发生机。从靠吃财政饭的事业单位转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从面向上级到面向市场,这不仅仅意味着单位性质和组织形式的变化,更意味着发展方式、发展理念的变化。在中国完成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之后,由行政配置文化资源的传统也必须随之转变,市场应该在文化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转企改制”正是对这一时代潮流的回应。2003年起,570多家出版社、1600余家非时政类报刊、2100多家文艺院团陆续完成转企改制任务。

  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转企改制突破了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障碍,极大地解放了文化生产力。合格市场主体的激增使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大幅提高,文化产品极大丰富。目前,仅就规模而言,我国是世界第一出版大国、世界第一电视剧大国、世界第一广播大国、世界第一动漫大国,是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

  转企改制使文化企业焕发出无限活力,一些优秀企业迅速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做大做强,并成为文化产业的新兴战略投资者。文化企业成为国内外资本市场的宠儿,上市成为新的潮流。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发布,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这标志着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全民广泛参与的事业。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核定公布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1080处。从2007年4月开始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经过5年的细致调查和数据汇总,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6722处。2012年,内蒙古元上都遗址、云南澄江帽天山化石群进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的世界遗产总量达到42个,位居世界第三。

  国务院共批准公布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219项,各省(区、市)人民政府也公布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8566项,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基本建立,命名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通过,这是继《文物保护法》之后又一部重要的法律。

  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在最近十年迅速发展,已经由网络写手们的自娱自乐发展为当前一股不容忽视的文学力量。一部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题材、内容和风格上的边界日益消弭,逐渐被传统文学界所接纳,并进而改变着人们对传统文学的理解和定义;另一部分网络文学则带有明显的网络特征,游戏性、反讽性、互动性、娱乐性异常鲜明,为其向网络游戏等新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各种题材和形式的网络文学作品如今都成为出版市场上的重要内容资源,为中国出版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以网络文学的繁荣为契机形成的网上付费阅读模式和无线移动终端相关服务形式,开辟了新的产业形态,成为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但是,创作者的低门槛,创作速度的快节奏,使得网络文学作品质量难以保证,已经导致网络文学用户规模有所下降,进而影响网络文学未来的发展前景。

  当前,建立规范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促进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新话题。

  微文化

  微文化是指由微博这一网络平台的产生和普及而衍生出来的注重向个体和微观发展的文化现象。碎片化的信息能完成对某个事件的完整报道和传播,大大降低了普通民众参与信息传播的门槛。随着全民微博时代的到来,一系列以“微”著称的文化消费形式应运而生——字数不超过140字的微小说、对话不超过140字的微访谈、时间不超过300秒的微电影……随后,“微”文化现象迅速蔓延,微出版、微营销、微整容、微支付等,几乎能想到的行为都可以用“微”的方式来进行,这种日渐渗透的微文化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微文化改变了被动接受传统文化的状态,提升了自我存在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文化的进化与发展注入活力。同时,微文化使得完整的知识体系、系统的逻辑思维难以形成,也引发了人们的反思和忧虑。

相关热词搜索:十八大 文化改革发展 关键词
相关评论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我要链接 | 教育之声简介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0-2012 cedcm.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edu@cedcm.com.cn | 京ICP备12037710号-1 | 总机: 010-88687877 | 传真: 010-88682677
本网站所刊登的教育之声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教育之声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