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教育之声网
重要声明:
“教育之声网”推送文章除实在无法确认,我们均会注明作者及来源。部分文章或图片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将会在36小时内删除处理,特别感谢,也特别欢迎您的投稿。
滚动新闻:
突出的诚信课堂让媒体广泛关注学校
2013-09-03 17:18:21   来源:教育之声网   

  六盘山高中从创办伊始,就担负起了“扶贫教育、民族教育和优质教育” 的重任。这所山村孩子的城市学校,以其创新的办学模式、独特的民生情怀、鲜明的办学特色、飞快的发展速度引起了媒体的特别关注。

  最早见诸报端的是2002年12月6日《中国青年报》的一篇题为《宁夏在银川建立六盘山高级中学,定向为贫困山区培养优秀高中生》的报道,报道中说:“自治区政府决定将宁夏农业学校改建成一所寄宿制普通高中,校名为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建设总规模为60个班,在校生3000人,年招生人数1000人,其中回族占一定比例。学校面向宁夏南部山区8县、红寺堡开发区等地择优招收初中毕业生,学生免收学费、住宿费,提供生活补助,每位学生每年1000元。实行奖学金制度,对学习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

  从此,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的发展始终是媒体关注的焦点。

  诚信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是人最基本的素质与道德要求。六盘山高中在学生日常行为养成和思想道德教育中,从诚实守信着手,从无教师监考做起,教育引导学生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即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中国青年报》2003年11月18日刊登了《宁夏六盘山中学全面实行无人监考》,报道了六盘山高中在校内考试中实施的“无教师监考”制度。报道一出,引起了全国各大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关注。《宁夏日报》2004年5月27日刊登了题为《六盘山中学构筑诚信教育体系》的通讯,详细介绍了学校实施“无教师监考”的具体做法和效果,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六盘山高中诚信教育体系。紧接着,《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1月17日刊登了3600多字的新华社专稿《不拾遗不监考:宁夏一中学试验“天下无贼”,校方坚称意在打造“精神社区”,质疑者认为脱离现实有“作秀”之嫌》,对六盘山高中实施的以“无教师监考”为核心的诚信教育及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和报道,对学校在争议声中继续坚持诚信教育,打造“精神特区”的做法表示了肯定和赞赏。《宁夏日报》 2005年4月14日和2005年12月7日也相继刊登了《宁夏六盘山中学诚信教育催生道德新风》《诚信教育,给六盘山中学带来了什么》两篇报道,文中引用校长金存钰的话“孩子们的心灵像土地,播种高尚情操,就会‘长出’优良行为”,进一步肯定了以诚信为基石的德育教育,为六盘学子开启了通往人类美好情愫的大门。他们在至真、至善、至美中,体味人性的光辉和人生的意义。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伴他们远行,风雨无阻。新闻媒体对“无教师监考”的报道热度一直持续至今。《宁夏日报》2012年1月11日刊登《六盘山中学无教师监考八年,诚信已成学子价值取向》一文,对学校开展的诚信教育做了总结:“作为诚信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每学期的月考、期中、期末都实行,届届相连,已成为六盘山高级中学的一种常规考试模式。如今无教师监考的诚信考试,也随着“诚信班级”“诚信学生”评比活动的深入,变为学生自觉自愿的行动”。

  新闻媒体给予更多关注的,是六盘山高中的发展进程以及逐渐壮大的过程。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中国教育报》2003年12月2日第2版刊登了题为《中国教育学会宁夏实验学校挂牌》的报道,指出“此举标志着中国教育学会与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的合作办学已拉开帷幕”。同时,《宁夏日报》也刊登了《首届山区新生走进六盘山中学》的报道,称“此次和中国教育学会合作办学是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宁夏日报》2004年7月6日,刊登了《四批北京专家进校园,六盘山中学借梯登高》的报道,详细报道了中国教育学会对六盘山高中的教学帮扶。“北京专家每月来六盘山高中一次,对学生进行示范教学,对教师进行课程培训,对学校管理号脉诊断。迄今已有全国著名教育家、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副会长郭永福,中国教育学会中育教育集团主任王伟博士 ,中育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常青,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梁捷,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乔荣凝等专家到六盘山高中进行办学理念指导和讲学授课。目前,全校已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地理6门学科接受了示范指导”。从此,中国教育学会和六盘山高中的合作办学形成了长效机制。

  节俭是一种美德。六盘山高中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节约俭省,有节制,节省不必要的花费,养成艰苦朴素的作风。《中国教育报》2004年7月26日在《学校德育100例》专栏中,刊登了《德育,从勤俭教育开始》的德育故事,对六盘山高中开展的勤俭教育进行了报道,文中写到:“学生们朴素大方的衣着、自然谦逊的微笑,与周围的环境十分和谐,迎面而来的一名脚穿麻底布鞋的男生使记者的眼睛不禁为之一亮,再看看周围,师生中都有穿这种布鞋的。”,“走进学生宿舍,被子叠得有棱有角,脸盆、毛巾摆成一条线。”,“在六盘山高级中学,是没有班费的,可每个班的活动照样开展得红红火火,班费是同学们积废为宝换来的。”“在政教处主任的办公桌上,记者发现了一封倡议书,内容是倡议节约用水。”文后还附有专家点评《勤俭是人生的一笔财富》,盛赞学校开展的勤俭教育,“有了这种品质,一个人无论贫寒还是富有,面对坎坷还是顺境,都会保持清醒的头脑,把直人生的航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勤俭永远不会过时。 一群民族贫困地区的孩子,能把勤俭的品质内化为自己成熟的价值取向,并认定它必会受益终身,这是人生的成功积累和生命的可贵成熟。”

  六盘山高中是寄宿制学校,学生除了五一、十一长假和寒暑假外,其余时间全部寄宿在学校,学生远离家庭,成长中的他们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刻,可塑性很强,此时也是教育对人的认知水平、道德行为、人生观的初步形成影响最深刻的时期。他们需要亲情,需要关爱,需要沟通、需要交流,在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需要帮助,学校实施“学生健康成长导师制”这种个性化、亲情化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因材施教,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效果;有助于教师关注学生的整体成长发展,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与个性化学习需要,也有助于弥补以往学生教育中的不足,经常深入所指导学生中间,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充分了解所指导的每位学生的性格、兴趣、思想动态和生活、学习情况,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困难和困惑, 做学生思想上的指引者、心理上的疏导者、学习上的辅导员、生活上的指导员。形成教书育人,整体推进的学生教育新模式,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育人体制,使学生教育管理从“单渠道”转变为“多渠道”。

  《宁夏日报》2005年1月14日刊登了《宁夏六盘山高中试行健康成长导师制》一文,报道了六盘山高中针对学校实际开展的 “学生健康成长导师制”,指出这是一种“人性化教育形式”。每位教师分管2至3个宿舍,和学生面对面交流沟通,负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卫生习惯,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制定学习计划,使学校2000多名来自山区的学生感受到了亲人般的关怀。

  与此同时,一些学术性刊物也把目光投向了这所年轻的学校,《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3期和《宁夏教育科研》2006年第3期同时刊发了《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和《校本研究创特色 教育公平促和谐——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两篇文章,从学校的创建背景、办学性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校本教研等方面进行了深层剖析。

  对六盘山高级中学高考成绩的关注也是媒体关注的焦点。2006年6月六盘山高中首届毕业生高考成绩公布后,《宁夏日报》于6月23日刊登新闻《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成为高考“黑马”》的报道。2007年新课程改革第一轮教学后,新课程第一年高考成绩成为新的关注点。6月20日宁夏高考成绩公布后, 《宁夏日报》6月22日以《六盘山中学高考成绩骄人》的标题报道了当年六盘山高中高考二本上线率74%和重点上线率51%的高考佳绩,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

  随着宁夏六盘山高中的不断发展,学校的办学模式、教育教学和办学效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06年9月4日,《中国教育报》用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了题为《山区孩子的摇篮 民族教育的春天》的长篇纪实文章,从创建背景、办学思路、办学过程、办学效益等方面举行了深度阐释,编者在引题中把六盘山高中的办学性质定位为“加快教育体制创新,促进教育公正公平”,学校“扶贫教育、民族教育、优质教育”的办学特色已经深入人心。

  2008年11月,《人民教育》杂志社专题部主任任小艾、记者任国平、编辑朱哲一行三人走进了六盘山高中,他们以新闻记者特有的敏锐和睿智,深入课堂,走进宿舍,和教师交流,和学生座谈,每天不辞辛苦,不畏严寒,在学校进行了一周的深入采访。2009年7月,一篇万余字的通讯《六盘山的希望——记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扶贫办学之路》刊登在《人民教育》2009年第7期上,生动而形象地向读者记述了他们在六盘山高中的所见所闻,正如文中所说“这是一所改变贫困地区孩子人生命运的学校,是一所乡村孩子的城市学校,更是一所体现党的阳光政策的民心学校。”

  网络媒体也非常关注六盘山高中的发展。2005年1月11日,《国际在线· 新闻中心》发表了《免费培养贫困学生的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一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向网民介绍了创建仅有两年的六盘山高级中学。2008年8月25日,中新社记者刘舒凌的文章《宁夏纪行:六盘山高中——山村孩子的城市学校》,通过对在校生马力和已经考入中国地质大学的六盘山高中毕业生马锋的采访,向人们诠释“山村孩子的城市学校”真正的内涵。新华网2008年10月15日以《 走进宁夏西海固:穷地方里的富教育 》、大江网2010年6月30 日以《走进六盘山高级中学:教育优先发展,扶贫必先扶智》的标题进行了报道。

  2007年9月1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了《山村孩子的城市学校》,节目从采访已考入中国政法大学的六盘山高中07届毕业生杨军成开始,记者深入宁夏南部山区的彭阳县,以杨军成贫苦的家庭背景和在六盘山高中免费上学为主线,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利用银川的有利条件为贫困山区办学、加大扶贫力度、改变贫困地区教育落后的现状、重视教育的英明决策。2009年10月,由中央电视台、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电视台共同摄制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八集电视理论文献片《千秋基业·情系民生》中,详细报道了宁夏六盘山高中在民族教育、扶贫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绩,高度赞赏了宁夏在教育扶贫和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所做的可贵探索。

  十年来,《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中国民族教育》《民族画报》《宁夏日报》等报刊和中央电视台、江西电视台、四川电视台、青海电视台、宁夏电视台、宁夏教育电视台等电视媒体对六盘山高中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为六盘山高中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无论是六盘山高中成长过程中的如《胡锦涛总书记视频对话六盘山中学师生》(《银川晚报》2010年9月10日)《黑小花感恩母校六盘山高中》(《宁夏日报》2011年6月24日)《爱在七月憧憬间——国务委员陈至立考察六盘山高中》(《宁夏日报》2007年7月10日)接收四川青川灾区和青海玉树灾区学生异地复课等大事件,还是《六盘山中学:人人当文明标兵 》(《宁夏日报》2007年1月15日)《宁夏借读灾区学生致信自治区领导“我们在这里生活得很幸福”》(《中国教育报》2008年7月19日)《六盘山高中多元课程“引水开渠”》(《宁夏日报》2012年4月12日)《六盘山高中学生乐享文化大餐》(《宁夏日报》2012年4月23日)《六盘山高中悉心呵护高考生》(《宁夏日报》2012年5月23日)等小事情,各新闻媒体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六盘山高中的发展历史也有他们光彩的一笔!

  让我们记住这些为六盘山高中的发展给予关注和支持的记者的名字:中央电视台翟树杰、张予北,《人民教育》杂志社任小艾、任国平、朱哲,《中国教育报》陈晓东,《宁夏日报》连小芳、冯舒玲,宁夏电视台祁鹏,宁夏教育电视台杨宁、强泽平等。

相关热词搜索:突出 诚信 课堂
相关评论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我要链接 | 教育之声简介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0-2012 cedcm.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edu@cedcm.com.cn | 京ICP备12037710号-1 | 总机: 010-88687877 | 传真: 010-88682677
本网站所刊登的教育之声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教育之声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