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教育之声网
重要声明:
“教育之声网”推送文章除实在无法确认,我们均会注明作者及来源。部分文章或图片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将会在36小时内删除处理,特别感谢,也特别欢迎您的投稿。
滚动新闻:
首页 > 新闻 > 正文
京第一实验小学 让学生们走出小课堂 融入大课堂
2015-07-10 10:17:43   来源:新华教育   

  【教育之声网7月10日消息】

  

 

  早在2008年9月,北京市社会大课堂启动之际,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带领学生们走进了“首都博物馆”,在古希腊竞技馆前、在孔子雕像旁,学生在活动与实践过程中领悟中西文化的比较,体验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比。

  从那时开始,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对社会大课堂的研究经历了三个过程,从最初尝试把社会大课堂作为各学科的拓展,到引导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从2015年2月开始,学校对社会大课堂的功能又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明确了社会大课堂在“新实验”课程中的重要位置,让社会大课堂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载体。

  “社会大课堂”针对学生的校园生活而言属于“校外学习”,在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的“新实验”课程中属于实践课程,是跨越学科边界存在的课程组织形式。

  在实践体验中,引导学生接触人类创造的顶级文明,促进学科学习的拓展、深化学科学习,将完成10%的社会实践活动任务;在社会资源中发现问题,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技能参与社会生活,进行研究性学习,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实践知识和经验;在体验中了解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现代艺术、现代体育、前沿科学技术等,促发学生前瞻意识与创新观念的形成。

  社会大课堂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博物馆素养、图书馆素养、剧院素养、文化古迹素养、志愿者素养、运动场馆素养,从而提高学生未来生活品味与质量,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

  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的实践说明,在社会大课堂中,有许多人类创造的文化,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这些文化产物,养成利用这些文化产物发展自己的习惯。社会大课堂学习能力的一旦形成,将充实学生在闲暇时间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利用社会资源为自己学习服务的意识,真正将学生被动学习逐渐转化成为学生自主需求的主动学习,形成社会大课堂素养。

  学校开设图书馆课程,培养学生的图书馆素养。不仅带孩子去各类图书馆看书,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如何使用图书馆,学会在图书馆学习的方法。开设剧院课程,带领学生感受在不同特点的剧院欣赏种类不同的艺术作品,学习欣赏的礼仪,培养剧院素养。开设博物馆课程,走进种类、风格各异的博物馆,学习博物馆中承载的文化,应用在校内阅读与欣赏课中学到的学科阅读的方法,了解更多的学科知识,感受丰厚的学科底蕴。开设社会服务课程,从小树立服务他人,快乐自己的意识,在服务中,应用掌握的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形成志愿者素养,在服务中逐步形成志愿服务的能力。

  在实施的过程中,北京第一实验小学遵循实践性、主动性、生成性的原则。实践性原则指的是经历、尝试、参与、体验等具有实践意义和价值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行动与思考中进行学习,获得真实的体会和认识,经常需要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性原则指在实践学习过程中,不一定有规定的内容和环境,需要学习者根据自己事前的思考与选择进行学习,自己决定学习方向,自己解决问题。是否能够形成主动的学习是考验社会大课堂学习效果的标志之一。生成性原则指社会大课堂的学习会出现预期与现实的不一致现象,学习者需要根据现实环境条件来调整学习状态和学习内容,实现自己预期的学习目标。

  此外,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北京第一实验小学为保证社会大课堂活动安全、有效地开展,加强对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启蒙和培养,鼓励以乐学小队为单位开展活动。根据活动目的、内容的需要,还可以打破班级、年级组成乐学小队,促进实践、探究活动的深入进行。

  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将社会大课堂纳入到课表中,统筹规划社会大课堂活动的课时,原则上每周半天的时间。以学年为单位,完成“五个一”任务,即走进一个图书馆、走进一个博物馆、走进一个公园或名胜古迹、到剧场观看一场演出、到体育场馆观看一场比赛或体验一个运动项目、到社会公益场所开展一次公益活动。同时,注意开发利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等课外时间,通过对学生及家长休闲方式的引导,保证社会大课堂的充分开展和目的的达成。

相关热词搜索:课堂 北京 小学
相关评论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我要链接 | 教育之声简介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0-2012 cedcm.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edu@cedcm.com.cn | 京ICP备12037710号-1 | 总机: 010-88687877 | 传真: 010-88682677
本网站所刊登的教育之声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教育之声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