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教育之声网
重要声明:
“教育之声网”推送文章除实在无法确认,我们均会注明作者及来源。部分文章或图片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将会在36小时内删除处理,特别感谢,也特别欢迎您的投稿。
滚动新闻:
李开复:从美国梦到中国梦
2013-05-07 09:31:33   来源:教育之声网   

  【教育之声网5月7日消息】“股市记忆很短,可能给它两年时间就能恢复信心。”

  “孵化”十年不死的公司

  09年创新工场成立之后,李开复保持着每年投15至20家初创公司的节奏。

  而外界一直有两大猜测:一是他的全方位“孵化”模式是否能在国内行得通?二是创新工场会不会进一步向风投性质靠拢而弱化“孵化”功能?

  “阶段性的成功孵化是指让它成为一个十年之内不会死的公司,创造出一个品牌,有足够的营运能力。简单的来说就是要拿到A轮融资,也就是千万美元以上”,这是李开复为“孵化”下的定义。“这样定义的话,一年五个。”

  在其早期的投资项目中,有好几家已经破茧成蝶。2011年1月,“豌豆荚”获得第二轮融资自立门户;2011年11月百度收购移动平台图片处理软件“魔图精灵”;2011年6月,点点网获A轮融资搬离创新工场;今年4月,阿里巴巴签约收购移动应用统计分析工具“友盟”。

  “如果是一年投二十个公司,我们希望两年内这些公司里能有一半拿到A轮。”

  他更希望看到旗下公司能够上市,同时也知道机会可遇不可求。“我们希望每个来和我们合作的创业者,从第一天就抱着这种雄心壮志,去走一条创造巨大品牌的高风险高回报的道路。”

  “我们也乐于看到资本退出,也认为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资本退出。上市渠道各有风险,而且现在国内巨头越来越愿意出一个合理的价钱来收购,过去很少能看到几千万和上亿的收购。这对整个生态环境是好的,不然很多天使基金的资金链会断掉。”

  今年李开复并没有加快创新工场的投资步伐,他说因为那样会稀释回报。“我们希望维护这个品牌,继续把门槛放的很高,然后尽可能帮助进来的公司。”

  而在国外移动社交应用不断推陈出新的技术进化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也想知道究竟谁能成为中国的Facebook或Instargram。他几乎没有迟疑地回答,要在中国做出下一个Facebook太难,但要培养中国的Instargram是有很大潜力的。

  “有社交+娱乐+移动的元素,并且抓住大众需求,这样的公司概率是最大的”,他总结。

  “Instagram能成长主要就是因为它利用了Facebook已有的社交链,而现在去复制一个Facebook、微博、微信这样的社交链太困难了,一定要利用已有的。同时,娱乐属性在美国仍然是首要的,在中国更是。”

  基于今年国内智能手机用户从2亿上升到5亿这一里程碑式的变化,李开复认为移动体验已经代替了PC端成为创新环节最重要的考虑。

  同时,“有人说的屌丝这得天下,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他眼里的大众市场消费者绝大部分是购买了一千元以下的智能手机、没有太多电脑使用经验、年轻的三四线城市用户,他称之为中国的主流用户。

  “PC时代,是什么让中国互联网公司打败了外国公司?是QQ,百度贴吧,劲舞团这样的应用和网站。所以现在我们也要关注什么是移动端的百度贴吧和QQ。”

  除了微博,李开复最常使用的手机应用还包括啪啪。这是一个由创新工场投资的点点网开发的有声照片社区。李开复有时候会把自己微博上的内容在这里也发一次,区别是这里可以加语音。他在这里的粉丝量只是微博的百分之一,但是单条信息播放的次数总是比微博转发的数字大十倍。“你看,同样的内容这里播放次数是28,000次,比微博还多;一张漫画图就59,000次。简单一个字58,000次”,他拿出手机给我展示这些数字。

  从去年10月上线至今,啪啪的iPhone和安卓用户的下载量突破一千万次,在白领等群体中拥有大量用户。彭博报道,3月10日,啪啪的英文版Wave也在苹果商店发布。“这一类爆发式产品一定是非常简单的,不需要任何人教,它们一定是能很快捕捉到你的感情。”根据其创始人许朝军的预估,啪啪今年会吸收5,000万名新用户注册,三年内这一数字将突破2亿,超过Instagram两年半实现1亿用户量的发展速度。

  “ 中国式创新 其实就是把各种不同的好东西拿来,把三五个已有的创意先滚动起来,之后再加入几个自己的创意。微信就是这样起来的,啪啪也是一个新的案例。”

相关热词搜索:李开复 美国 梦到
相关评论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我要链接 | 教育之声简介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0-2012 cedcm.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edu@cedcm.com.cn | 京ICP备12037710号-1 | 总机: 010-88687877 | 传真: 010-88682677
本网站所刊登的教育之声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教育之声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