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教育之声网
重要声明:
“教育之声网”推送文章除实在无法确认,我们均会注明作者及来源。部分文章或图片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将会在36小时内删除处理,特别感谢,也特别欢迎您的投稿。
滚动新闻:
东南亚小语种热背后的冷观察
2013-03-05 15:35:43   来源:教育之声网   

  就业并非“前途无忧”

  东南亚小语种学习从以前的缺人问津到如今的如火如荼,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很多人认为东南亚小语种目前运用市场广阔,“前途”和“钱途”都很可观。对于选择学习小语种的学生来说,最现实的是“好就业”。

  然而,现实情况却不那么乐观。小语种的就业相对其他专业会容易一些,但并不能说学习了小语种就等于前途无忧。首先要区分的两个概念就是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就业率是当年毕业生就业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一些好的外语院校就业率可以达到90%以上甚至是100%,但毕业生从事的职业良莠不齐,很多人并不能从事很理想的工作,或者没有达到他们关于小语种的期待。其次,小语种只是众多专业之一,有很多同学毕业时甚至没有用小语种找工作。

  杨同学是云南民族大学泰语专业毕业生,目前从事的工作和泰语基本上没什么关系了。她说,毕业时跑了不少招聘会,却只有一家物流公司是招泰语专业的,但他们要的是男生。她所在的年级,泰语一共三个班,每个班有差不多30名学生。90多个学生差不多有80个都去泰国工作了,还有几个在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留在云南的基本都没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王女士大学本科学的是老挝语,当时班上一共23人,毕业后专业对口的不超过8人。而在云南本地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只有2人。究其原因,王女士认为,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实力与用人市场远远不如欧美国家,因此在国内,短时间里并不可能会有巨大的用人市场。过去这方面的人才是稀缺,但大家都去学了,市场吸纳能力有限,对口的工作当然就不好找了。

  在国内就业路不宽,走出国门则机会很多。赵女士毕业后由单位外派到老挝工作了三年,“工资拿的是美金,当然比国内高出几倍,当地生活水平比国内低,可以有丰厚的积蓄。但外派期一到我就立即回来了。”赵女士说,在老挝虽然待遇优厚,但异国他乡的孤独感,让她难以忍受。在外工作生活的很多中国人都有这种感觉。回国不久后,单位有意再次外派她到老挝,但她宁愿放弃诱人的外派收入,也要留在熟悉的国内自在地工作生活。

  市外侨办缅语翻译芮凌认为,选择学习小语种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情况,谨慎择业。“学习东南亚小语种的毕业生到相对不发达的国家长期工作,是需要耐得住寂寞的。”芮凌说。

  翻译人员“泛而不精”

  罗经理的公司曾与泰国某地质局合作开发一个项目,当时请了很多翻译都达不到要求。他说:“我在泰国那边请了两个翻译,一个是中国人、一个是泰国人,两个翻译的泰语说得很纯熟。可万万没想到,谈合作那天,所有内容都跟地质勘探有关,翻译‘地质构造’、‘航空磁力’、‘崩解性土、软土、膨胀土’等专有名词时,两人就大眼瞪小眼。我要找的是能翻译与工作有关的翻译,不是只能问我‘吃没吃饭、要去哪里’的翻译。后面辗转几个大学才找到一个能翻译的。”从罗经理的经历来看,具有专业性的小语种翻译人才的确很少。

  云大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瞿健文表示,现在云南省能够翻译小语种的人不在少数,但能把小语种翻译作为饭碗、一辈子都在研究小语种的人寥寥无几。他说:“小语种学习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云南省现有的那几个资深翻译家一辈子都在搞研究、做翻译,但也没有达到完全精通的程度。小语种学习并非易事,只有针对性的学,才能从众人中脱颖而出,做到真正的‘能够翻译’。”

  昆明市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云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张晓明认为,语言只是一种工具,光学习一门语言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结合实际工作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如医学、法律等。一个翻译人员可能要接触各种语境和各种场合,如果仅仅掌握正常交际用语,当深入涉及专业问题时就不能胜任。因此好的翻译人才一定是在懂得语言的基础上掌握一定领域的专业知识,成为复合型人才。

  小语种培训不能“一哄而上”

  基于目前东南亚小语种培训的风生水起,以及翻译人员“泛而不精”的现状,张晓明认为,小语种学校在开设小语种专业之前必须要有充分的调查研究,不能一哄而上。要根据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包括小语种国家的现状、前景、市场等)来开设课程,制定培养方案。其次要结合学生本人的兴趣爱好、志愿等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这样才能使人才培养合理有效。

  用人单位也要根据企业性质对翻译人才进行培训。比如外事单位也会有选择性地送一些基础比较好的人去深造,学习一些和外交有关的政策、法规、惯例等。

相关热词搜索:其他语种 东南亚小语种 小语种
相关评论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我要链接 | 教育之声简介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0-2012 cedcm.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edu@cedcm.com.cn | 京ICP备12037710号-1 | 总机: 010-88687877 | 传真: 010-88682677
本网站所刊登的教育之声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教育之声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