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教育之声网
重要声明:
“教育之声网”推送文章除实在无法确认,我们均会注明作者及来源。部分文章或图片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将会在36小时内删除处理,特别感谢,也特别欢迎您的投稿。
滚动新闻:
新疆呼图壁县第四中学校长 陈金龙
2012-11-06 15:50:57   来源:教育之声网   

 

  【办学理念】“4466”文化管理体系

 中央文明委专职副主任王世明在呼图壁县第四中学调研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而后才是行政的领导。”陈金龙对办学理念、思路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常这样讲:“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品位的高低,关键靠管理。校长的境界有多高,学校的办学思想的层次就有多高,而校长崇高的境界又来自高远的眼界,校长的眼界有多高,境界就有多高”;“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办好一所学校就是造福一方百姓,教好一个学生就是造福一个家庭”。他始终把办学理念当成自己治校的灵魂,而他治校的灵魂是建立了“4466”文化管理体系。这都充分体现了他的治校能力与个人素质。

  2009年8月,他从二中校长岗位调入新成立的四中任书记、校长。由五所乡镇薄弱学校的组成的新学校,由于生源差,师资力量薄弱,学校整体发展举步维艰。面对发展的困难和艰辛,陈金龙团结学校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员工,提出“12345”的发展思路和“1258”学校发展目标。为了确保学校发展目标,陈金龙校长创建了“4466”文化管理体系, 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走特色之路。

  在建校初期,陈金龙带领四中人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紧紧抓住稳定、融合、发展这个中心。坚持“配套建校、文化美校、规范立校、特色兴校、规模强校、科研活校”的发展战略;亮出了办“成文脉相承、和谐宜学、特色鲜明、质量上乘”的人文学校;确定了“起好步,促发展,保安全,抓特色,树形象,创名校”的办校策,本着“润育潜质、培养习惯、发展个性、奠基未来”的办学理念,围绕“管理有特效,课程有特色,学生有特长,教师有风格”的特色目标。用先进的文化对学校进行管理,把全新的理念根植于师生心田,引领师生不断发展。把四中成自治区乃至全国的文化特色名校。

  陈校长和他的团队从实际出发,满怀信心,找准突破口,制定发展规划,使学校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他对四中内涵发展是这样理解的:一是内涵发展是一种质量追求的发展。学校发展中必须有令人信服的教育教学业绩。通过学校内涵发展可以让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这一“软实力”得以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二是内涵发展是一种特色打造的发展。这些特色包括要有精准的教育理念,科学的育人目标,先进的教育思想,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优良的社会认可度和信誉度,能做区域先锋、西部一流,在全国有影响力。三是内涵发展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发展。是在事关学校发展的每项工作上都力求精雕细琢,力求精品。学校是一个品牌,人人是学校的代表,步调一致,绝不能有一丁点的玷污。四是内涵发展是一种文化积淀的发展。让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有更多的文化内涵,体现出更高的品位和追求,体现学校的强烈生机与活力。能促进区域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学校定位】呼图壁四中将是一所丰厚的学校

  陈校长希望“呼图壁四中成为一所丰厚的学校”。“丰厚”即丰富多彩,厚重持久。前者是指为师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以及充足的学习、锻炼和娱乐场地,给师生们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活;后者体现在对学校文化的积淀,最终达成可持续的发展。

  新的学校,要实现发展目标,就必须寻找生长点、发展点,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四中的发展思路与目标就在这种环境中诞生了。“12345”的发展思路:即坚持一个理念,积极实践“润育潜质、培养习惯、发展个性、奠基未来”的办学理念。落实两个全面: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树立三种意识:牢固树立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实施四大战略:依法治校、文化立校、科研兴校、名师强校。推进五项工程:德育网络工程、教学改革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名师培养工程、安全文明校园工程;“1258”发展目标:即一年内很平稳的实现了集中办学、民汉合校、双语教学的目标;二内年实现了实现学校教育教学正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五年内打造成昌吉州特色品牌学校;八年内打造成自治区、全国文化特色品牌学校。

  陈金龙能够在短时期精炼提炼了四中的发展思路与目标,这与他的工作阅历分不开。几十年的教育经历和多年校长岗位的经验,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也是他收获最大的时期,为他在四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梳理提炼众多学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吸纳了教育的内涵,提出了“4466文化管理体系”,从理性和实践的层面回答了边疆学校内涵式发展之路。

  “4466”文化管理体系。即学校文化建设的四种基本形态: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学校文化管理的四项基本原则:追求发展、崇尚尊重、适应变化、达成和谐;学校文化管理的六动基本策略:目标驱动、理念促动、科研推动、激励策动、关爱感动、和谐互动;学校文化管理的“六项”目标:让学校更添美丽,让教育更添品质,让教学更添智慧,让管理更添效能,让教师更添魅力,让学生更添修养。

  要想把“4466”文化管理体系的内涵运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陈金龙认为:学校文化显然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学校教育重在人的成长过程,强调自然发展,让不同程度的孩子相对自己的过去,无论是学业还是性格、品德等都能不断完善。在陈他的心目中,建立“文化特色品牌学校”应该具有这样几个要素,即开放、活力、空间。“空间”就是指学生领悟知识、教师专业发展、校长管理学校的一个自我追寻、发现、创造的前提,一个思考的余地。一个好的学校应该特别讲究彼此之间的空间,教师给学生多大空间,学生就给教师多大惊喜;校长给教师多大空间,教师就给校长多大认同;领导给校长多大空间,校长就给领导多大惊喜。学校应该是一个善待师生的地方,是一个提升师生智慧的地方,让师生获得全面而个性的发展,拥有优雅的教育,具有和谐的文化氛围。

  大师之言,高屋建瓴,意蕴无穷,充盈着睿智与灼见,洋溢着理想和激情。在所年轻的学校里,我们感觉到陈校长在教育的殿堂里,浸透着他们这代园丁幸勤耕耘的汗水,承载着学子的憧憬和希望,记录着边疆教育前进的脚步,刻录着新疆一所“区域名校”栉风沐雨、一路走来的奋斗足迹。

  【理念核心】强调“人治”学校团队管理

  在四中“4466”文化管理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陈金龙对团队建设方面的艰辛付出与努力。他认为学校团队管理的境界是:一是人管,它是最低的管理层次。“没有合理的规章制度,学校管理就是人治”。没有规章制度,学校管理就是人治。人治的特点就是一个主要领导决定一所学校的命运;二是制度管理,它是学校管理的基础.“要以法规为指导,以实际为需求,以管用为原则,加快建立健全一整套切合实际的学校管理制度体系。”这样就学校的制度管理;三是文化管理。文化管理是学校的管理的最高层次。文化管理的核心指向在于学校文化建设,使学校形成一种气势,一种相对稳定的校园心理现象。它使其中的每一个成员在无形和潜在的价值信仰以及行为准则面前产生文化自觉的行为,体现学校的奋斗目标与进取精神。

“2011教育之声论坛暨卓越校长年度盛典”前,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一司副司长王定华与呼图壁县第四中学校长陈金龙亲切交谈

  陈金龙校长在团队管理方面,采用了“高站位决策,低重心运行,近距离服务,走动式管理”的管理模式。高站位决策。强化以“爱生”为核心的师德建设,引导教师培育“五种精神”——敬业奉献,勤业爱岗,乐业爱生,精业钻研,创业开拓;鼓励教师成为“五种角色”——学生思想的启蒙者,学识的引导者,行为的示范者,成功事业的合作伙伴,最亲密的朋友;低重心运行。实施以年级为实体的三级管理运行机制——校务委员会(校党政工领导、年级部主任)为中心。年级组(主管校长、年级组主任、副主任、党支部书记、工会组长)为重心。班主任(联合任课教师)为核心。“三级”管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相互配合,提高效能;近距离服务。少管多理,服务到位,共建和谐。必须做到:有学生的地方就有老师,有老师的地方就有学校的领导。改革值日制度,建立健全“三级”值日制度——校务委员值日,主要负责全校日常事务管理;年级组值日小组成员,主要负责本年级事务管理;公寓管理生活指导值日,主要负责学生公寓事务管理;走动式管理。实施年级组领导小组成员集体听课、评课活动。由年级组主任牵头,定时组织集体听课活动,并及时开展集体评课反馈活动,及时总结经验、推广经验,及时发现问题、矫正问题。

  “高站位决策,低重心运行,近距离服务,走动式管理”的管理模式的运用,团队精神在四中既可以挥洒个性,也增强团队协同合作精神,从而达到团队精神的最高境界——四中的凝聚力。全体师生的向心力、凝聚力是从松散的个人集合走向团队,因而这个团队创造出众多的业绩。

  【办学成果】实现文化管理走内涵式发展

  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陈金龙是一个生活中有追求、工作中有方法、道德高尚的校长。他很庆幸“自己在四中遇到了一群好老师、好班子、好学生、好家长”,他更愿意把工作中的所有幸福感受、方法传递给身边的人。对于未来的四中,他充满了信心。

  陈金龙倡导“4466”文化管理体系,已经呈现出了以校园文化之美,养学生之情;以教师之行,育学生之性;以科学之理,明学生之心的良好学校氛围。促使了校园越来越美丽、教育越来越具有品质、管理越来越具有效能、教师越来越具有魅力、学生越来越具有修养、文化特色管理体系越来越具有成效。学校办学知名度越来越大,社会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相关热词搜索:新疆 呼图壁四中 陈金龙
相关评论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我要链接 | 教育之声简介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0-2012 cedcm.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edu@cedcm.com.cn | 京ICP备12037710号-1 | 总机: 010-88687877 | 传真: 010-88682677
本网站所刊登的教育之声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教育之声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