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教育之声网
重要声明:
“教育之声网”推送文章除实在无法确认,我们均会注明作者及来源。部分文章或图片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将会在36小时内删除处理,特别感谢,也特别欢迎您的投稿。
滚动新闻:
首页 > 公务员 > 正文
2012公考常识题:历史常识题
2012-09-05 15:49:37   来源:教育之声网   

  九、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在萨拉热窝被刺,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投降而告终。战争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导致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十、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工人阶级和革命士兵,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兵代表苏维埃政府。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十一、罗斯福新政

  1933年,为摆脱经济危机,实现经济复兴,罗斯福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方法,史称“罗斯福新政”。主要内容有: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对工业加强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积极推行“以工代赈”。其特点是政府出面对各种矛盾进行调节,尽量避免国有化的形式而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必要时给予工人和小生产者一些让步和照顾,以缓和阶级矛盾。

  十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年9月,德军突袭波兰,大战全面爆发。1940年秋,德、意、日组成法西斯集团。德国进攻苏联,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使二战达到最大规模。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的代表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组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1943年春,斯大林格勒战役扭转了二战的局势。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轴心国开始瓦解。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告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战争进一步削弱了帝国主义,导致欧亚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产生了一大批民族独立国家。

  十三、凯恩斯主义

  20世纪30年代由J•M•凯恩斯所创立,主张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是当代西方影响最大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理论体系。

  十四、万隆会议

  1955年在印尼召开了第一次亚非会议,周恩来为加强亚非团结,倡导和平共处,提出“求同存异”、“一致对敌”的主张,得到与会各国的热烈反响。会议闭幕时,周恩来发表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提出指导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其核心内容是一年前由中国和印度首先倡导的“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十五、不结盟运动

  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赢得民族独立的亚非国家,希望在两极化的国际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1961年召开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它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和作为一支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十六、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后,经济改革寸步难行,政治改革激化了苏共党内斗争,造成了社会的不安定。矛盾的尖锐化导致了1991年“八一九”事变,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各加盟共和国分离势力急剧增长,纷纷宣布独立。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在明斯克签署协定,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政体。独联体随后又扩大到原苏联绝大部分加盟共和国。

  自1989年起,东欧局势发生剧烈的动荡。随着内部矛盾的激化,在西方国家的积极策动和戈尔巴乔夫的纵容下,反共势力急剧膨胀,东欧各国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相关热词搜索:2012公考 历史常识 苏联解体
相关评论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我要链接 | 教育之声简介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0-2012 cedcm.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edu@cedcm.com.cn | 京ICP备12037710号-1 | 总机: 010-88687877 | 传真: 010-88682677
本网站所刊登的教育之声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教育之声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