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教育之声网
重要声明:
“教育之声网”推送文章除实在无法确认,我们均会注明作者及来源。部分文章或图片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将会在36小时内删除处理,特别感谢,也特别欢迎您的投稿。
滚动新闻:
权威解读大学生就业蓝皮书热点“走后门求职”
2010-06-03 13:40:00   来源:大河报   

  法学、国贸等连续三年“失业”

  调查显示,8个本科专业、7个高职专业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2009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是工学(90.2%),最低的是法学(82.3%);高职高专就业率最高的是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89.5%),最低的是法律大类(73.2%)。

  2007~2009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有8个: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高职高专有7个:计算机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商务英语。麦可思指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是解决专业结构性失业,解决此失业类型的核心是调控各专业的供应量。对专业的失业率和失业量进行监测和预警,以个别专业的招生指标控制为主要杠杆,主动干预、调控专业结构,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计划”体制下提高就业率的途径之一。

  调查还显示,就业绿牌发展(即就业率高)专业:本科为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和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其就业率持续走高,薪资走高。

  “蚁族”多来自小城市或者农村

  大城市就业市场规模大、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高、职业能力成长机会多,因此往往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但毕业生实际就业城市类型主要集中在地级及以下城市。

  从去年开始,大学毕业生中的就业弱势群体开始被社会关注,被形象地称为“蚁族”。调查显示,55%的“蚁族”集中于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在京、沪、深的最多。

  2009届“蚁族”毕业半年后的月薪,其中低收入就业全漂族(即大学所在地和家乡都不在就业地)为1240元,低收入就业半漂族(是指家乡不在就业地但读书在就业地)为1129元,仅相当于同届毕业生全国平均月薪(2129元)的约一半,其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低收入就业全漂族为46%,低收入就业半漂族为51%,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8%)。

  “蚁族”比较多地集中在销售类职业,较高比例受雇于民营企业和小企业。从背景来看,低收入就业漂族的大学毕业生更多来源于农民与农民工的家庭阶层。2009届“蚁族”较多地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其家乡基本来自地级及以下城市或农村。

  选择留学的大学毕业生在增多

  调查还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中,高考时是根据职业规划选择专业者本科只占6%、高职高专占9%。本科毕业生主要是根据“兴趣爱好”(29%)选专业,高职高专毕业生则主要是根据“该专业将来就业容易”(28%)。

  同时,选择留学的毕业生在增多,留学最多的本科专业大类是工学(27.6%),留学就读最多的研究生专业是工商管理(20.1%);学历目标比例最高的是硕士(74.6%)。毕业生留学最主要的理由是接受先进的教学方式(33%)。留学后的工作意愿比例最高的是留在国外短期工作(36%),而回到中国来工作的占31%。

  中部地区学生最不满意母校

  调查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下降,从高到低依次为“211”院校83%,比2008届低3个百分点;一般本科院校74%,比2008届低5个百分点;高职高专院校68%,比2008届低2个百分点。中原区域经济体(包括河南、湖北、湖南)的2009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最低。毕业生认为高校教育最应该改进的三大方面依次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和“培养主动学习能力不够”。

  高校应该教学生“走后门”求职

  麦可思调查研究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的主要求职成功渠道更加多样化,“211”院校毕业生主要通过大学招聘会,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是通过亲朋好友。利用网络找工作也是现在非常流行的途径之一。

  与2008届毕业生相比,大学招聘会的成功所占比例大幅度下降。而通过亲朋好友和专业求职网站等求职成功的比例较上届有所上升。

  但麦可思提醒,“通过亲友得到招聘信息”并非就是要靠“拉关系”、“走后门”才能得到工作,而是可通过父母、亲戚、朋友等各种社会关系获知求职机会。事实上,美国大学求职辅导中专门有一项是“怎样拓展社会关系”,而这一点在中国大学的求职辅导中几乎被完全忽视。这就提醒毕业生要主动地给自己寻找求职机会,但能不能把握好这个机会最终还是得靠自己。

相关热词搜索:权威 解读 大学生 走后门 求职
相关评论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我要链接 | 教育之声简介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0-2012 cedcm.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edu@cedcm.com.cn | 京ICP备12037710号-1 | 总机: 010-88687877 | 传真: 010-88682677
本网站所刊登的教育之声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教育之声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