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教育之声网
重要声明:
“教育之声网”推送文章除实在无法确认,我们均会注明作者及来源。部分文章或图片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将会在36小时内删除处理,特别感谢,也特别欢迎您的投稿。
滚动新闻:
陈漱渝:鲁迅作品为什么要进入教材?
2014-10-31 11:02:08   来源:光明网教育频道   

  【教育之声网10月31日消息】当今青少年阅读鲁迅作品会有相当的难度,其实不仅是青少年对于鲁迅的作品难以理解,成年人对其作品也是不甚知其味,那么鲁迅的作品究竟难在哪里?著名鲁迅研究学者陈漱渝对此给读者进行了答疑解惑。

  字难。比如《白莽作<孩儿塔>序》,说革命诗歌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 也是对于摧残者憎的丰碑”。这句话中的“纛”(dào)指古代的军旗,现在很少用,一般学生既读不准音,书写也有难度。最近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少年汉字大赛”中好像考过这个字。

  词难。语言有时代性和民族性。外国的词汇中国人难懂,古代的词汇当代人难懂,但鲁迅作品中偏有许多外来语和文言词汇,读起来难免跟当代青少年产生隔膜,正如当今的老年人读不懂一些网络用语一样。更加困难的是鲁迅作品中的一些词看似通俗,但有其独特含义。比如《朝花夕拾》中有一篇《琐记》,作者回忆他在南京水师学堂读书时“一星期中,几乎整天是英文”。我原以为这里的“英文”是指英语课,其实是指“国学”之外的“西学”课程,包括几何、代数、水学……通称为“英文”。同书中的《藤野先生》说日本仙台医专的老师讲细菌学时,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这里的“电影”指的其实是幻灯。

  句子难。我在读中学的时候特别欣赏鲁迅作品中的一些格言锦句,如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野草•希望》),“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这些句子当中没有不认识的字,读起来也朗朗上口,但要真正理解其深刻含义,必须有相当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

  辨别文体难。鲁迅很乐意别人称他为“体裁家”。但他有些作品的文体常常难以辨别。现在的文体界限区分得越来越细密,界定得越来越明晰。 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连现代短篇小说的样式都是从西方引进的。中国读者纳闷:一篇小说,怎么刚开头就会很快刹尾?他们根本没有“截取生活横断面,借一斑以窥全豹”的概念。所以,像《一件小事》这样的作品,鲁迅将它收入小说集,但未必不可视其为散文、速写。散文诗集《野草》中的《过客》,今天肯定会视为独幕剧;而杂文集中的《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今天则会划归为散文中的“怀人散文”。

  主题把握难。我上学时,语文老师分析课文, 总是要切割成三大块:时代背景,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但鲁迅作品思想深邃,主题往往具有开放性、复杂性、多义性,不同读者的理解常有不同的侧重点,很难划一。比如《孔乙己》一文,通常理解为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扭曲,让他们变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好喝懒做。但鲁迅本人则是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咸亨酒店的掌柜、酒客,包括小伙计,痛心于他们对受苦人的冷漠,缺乏诚与爱。

  最难的是“知人论世”。鲁迅作品涉及的人物好几千,每人都有其是非功过,都有其全人全貌。但鲁迅作品的写作又都有特定情境,针对的往往只是笔下人物的一时一事,很难据此对其盖棺论定。比如鲁迅批判过顾颉刚、高长虹、梁实秋、林语堂、周扬、郭沫若……不能因为这些人物别有其他长处或贡献,就简单化地否定鲁迅的批判;也不能因为鲁迅的批判就全盘否定这些历史人物。鲁迅作品涉及的历史事件也很多。一篇短短的《<自选集>自序》,鲁迅就提到《新青年》倡导的“文学革命”,提到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 对于这些历史,九零后、零零后的一代自然会感到陌生。在西方后现代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下,近几十年来又不断有人在做翻案文章,连“五四爱国运动”,“女师大风潮”,“三•一八惨案”的案也不断有人在翻,往往让今天的师生眼花缭乱,感到莫衷一是。还有些文坛纠葛,突发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如上世纪三十年代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过程中发生的“两个口号”论争,不但当时的认识不尽一致,可以说至今都难有定论。

陈漱渝:著名鲁迅研究专家,鲁迅博物馆副馆长兼鲁迅研究室主任

相关热词搜索:教材 作品
相关评论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我要链接 | 教育之声简介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0-2012 cedcm.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edu@cedcm.com.cn | 京ICP备12037710号-1 | 总机: 010-88687877 | 传真: 010-88682677
本网站所刊登的教育之声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教育之声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