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教育之声网
重要声明:
“教育之声网”推送文章除实在无法确认,我们均会注明作者及来源。部分文章或图片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将会在36小时内删除处理,特别感谢,也特别欢迎您的投稿。
滚动新闻:
李星文:“教育经费达GDP4%”后怎么办
2012-11-11 22:48:11   来源:凤凰网   

  希望今年成为真正的分水岭,教育投入在此基础上不断增长,为提升教育水平提供经济支撑。也希望仍嫌有限的教育经费用到刀刃上,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公众利益。

  十八大新闻中心昨日举办第二场记者招待会,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介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他说,经过多年努力,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的目标今年可以实现,今年的财政总收入估计会超过11万亿,我们要拿六分之一的财政收入用到教育方面。

  “教育经费占到GDP的4%”,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目标。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提出,到2000年年末,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要达到4%。然而,这一口号喊了多年,却始终没能成为现实。2006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再次规定: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在其后的几年中,尽管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一度接近这个目标,但最终还是没能真正跨越4%的分界线。如今,在一个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财政收入增幅回落的年份里,这一目标终于实现了。虽然4%的指标跟其他发达国家比并不算太高,比如美国的这一指标早已超过7%,而同属发展中国家的印度的这项指标也已达到5%,但这毕竟是我们在努力了多年之后首次达到既定指标,当然值得高兴。

  中国的公共教育水平不高,教育领域问题不少,多多少少都跟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足有关系。因为国家财政投入不足,家长们多年来不得不承担了过多的教育支出,而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工资、待遇也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改革开放初期,教育大发展的迫切需求,与国家财力严重不足之间存在巨大矛盾,“教育产业化”一度成为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以营利为办学目的、变相出售公共产品之风狂吹。随着教育发展的深入,这一背离教育本质的口号被制止,不复出现在公开场合,但“教育产业化”的意识至今没能完全清除,某些地方的某些学校仍然有着很强的逐利冲动。现在,随着财政性教育经费有了基本保障,自然应该进一步回归教育的公益属性,解除受教育者的过重负荷,改善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待遇,尤其是要坚决清理“教育产业化”的影响,让教育机构回归传授知识和培育人格的本原上来。

  当然,这不是说有了经费保障,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为在教育经费的投入和使用上,一方面固然长期存在着“投入不足”、“经费匮乏”的根本缺陷;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经费分配结构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铺张浪费严重的弊端。比如,在教育层级结构上,高等教育急剧膨胀,基础教育相对萎缩;在城乡结构上,教育投资过多集中于城市,农村教育投资相对匮乏;在同一个地方,重点学校资源过剩,普通学校捉襟见肘。此外,还有教育行政管理成本畸高、花架子政绩工程难以有效遏制等问题。

  上述问题,仅仅靠教育投入的增长是无法解决的,而且可能出现投入越高、经费分配越是不合理的现象。重要的是,应该借着经费增长的东风,打破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通过人大代表和公众的参与,力促教育经费配置的公平化、合理化。人代会应该成为经费预算编制的主体,由人大代表和财政官员共同决定下达给教育部门的预算,避免财政部门挤压教育经费的比例;同时,应将教育预算草案向社会公开,向公众说明教育预算的依据,解释资金的分配方式和用途,如有不合公众利益、激起汹汹物议之处,随时进行修正。而在教育经费的使用过程中,也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监督,避免出现好经念歪的现象。

  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初步达标。希望今年成为真正的分水岭,教育投入在此基础上不断增长,为提升教育水平提供经济支撑。也希望仍嫌有限的教育经费用到刀刃上,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公众利益。

相关热词搜索:李星文 教育经费 GDP4%
相关评论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我要链接 | 教育之声简介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0-2012 cedcm.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edu@cedcm.com.cn | 京ICP备12037710号-1 | 总机: 010-88687877 | 传真: 010-88682677
本网站所刊登的教育之声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教育之声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