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教育之声网
重要声明:
“教育之声网”推送文章除实在无法确认,我们均会注明作者及来源。部分文章或图片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将会在36小时内删除处理,特别感谢,也特别欢迎您的投稿。
滚动新闻:
在华留学生人数超23万居亚洲国家首位
2012-08-31 10:23:33   来源:教育之声网   

  中广网北京2月23日消息 10余年来,在华留学生数量增长了4.5倍之多。外媒惊叹,随着中国的崛起,“留学中国”越来越成为一大趋势,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人数逐年上升。

  数据显示,2009年,在中国610所高校、科研院所和教学机构留学的人数共有23.8万人,来自190个国家和地区,与1997年相比增长4.5倍。进入21世纪以来留学生人数增速明显,年均增幅超过两位数。

  我国国际地位提高影响学生选择留学地

  1950年,新中国接收了第一批来自东欧国家的留学生。此后60年来,中国累计接收来华留学人员169万人。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政府加强对来华留学工作的服务,来华留学规模稳步扩大,留学生层次进一步提高,留学生专业选择也趋向多样化。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目前,在上海有300多名来自马来西亚的留学生,而在整个中国大陆有1000多名。

  报道称,虽然比起传统留学目的地新加坡和中国台湾来,这些学生仍只是一小部分,但增加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来自马来西亚的留学生张昱认为,该国许多小康家庭的华裔父母,觉得中国经济持续腾飞,应该让孩子赶上这班车,而中国的国际形象不断改善,对留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华留学生人数亚洲国家居首

  从留学生的国籍来看,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是在华留学生的主要来源国。据统计,2009年,来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约16.16万人,居各国首位,占全年来华留学生总数的67.84%。

  而在目前接收留学生的11个学科中,文学(含汉语)和医学是留学生就读的主要专业领域。

  外媒报道称,来自韩国的李垠炅和哥哥都是自费生,每人每年要负担2万多元人民币的学费,但是还是难挡中国的魅力。

  据报道,韩国人留学中国大多是自费,除了历史与地理因素外,中国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成为他们愿意自掏腰包来华留学的重要原因。

  报道称,李垠炅的父亲年轻时就想留学中国,但家境不允许。因此,他在女儿初中毕业时就把她送到复旦附中就读。

  李垠炅说:“爸爸认为中国的影响力很大,要掌握好中国文化。现在韩国人(来留学的)确实也越来越多。我觉得留学的好处是能够全面了解中国,比在韩国学中文的人更能与中国人交流。”

  推留学中国计划中国要成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地

  去年9月,中国教育部公布了面向未来10年的《留学中国计划》,要在2020年使中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

  《留学中国计划》对来华留学工作提出了十分宏伟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全年在内地高校及中小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达到50万人,其中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达到15万人。

  而从美国来华留学人数的攀升便可见一斑。美国赴中国留学的人数增长惊人。1999年-2009年10年里,留学美国的人数增长了一倍,而留学中国的人数增长了六倍,2009学年留学中国的美国学生超过1.5万人。

  而在1995学年,美国留学中国的学生只有1396人,短短13年间,留学人数增了十倍多。

  美国国际教育协会执行副会长佩姬·布明道指出,“如今,不仅美国学生想去中国,各国学生都想去。中国其实早已从留学生输出国,转变成为领先的留学生输入国”。

  积极提供奖学金推动留学生来华

  中国的学校积极提供奖学金也推动了外国留学生的到来。

  据报道,马来西亚学生周芷盈和新加坡学生林思敏都获得了复旦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复旦大学在2008年与莱佛士初级学院合作,林思敏获得第一届的奖学金。

  林思敏说:“一直希望体验留学生生活,考虑中的包括英国与中国,英国大学提供的经济学系不是我的兴趣所在,复旦提供的广播与电视系是我的梦想,而且我也很喜欢中华文化,所以就来了。”

  复旦大学来自亚洲的留学生从2008年的2475人,增加到去年的2673人。

  新加坡在复旦大学就读的留学生也能反映出人数逐年增加的趋势:大四四人、大三四人、大二15人、大一22人。其中领取新加坡或复旦大学奖学金的每个年级都有两三人。

相关热词搜索:在华 留学生 人数
相关评论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我要链接 | 教育之声简介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0-2012 cedcm.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edu@cedcm.com.cn | 京ICP备12037710号-1 | 总机: 010-88687877 | 传真: 010-88682677
本网站所刊登的教育之声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教育之声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