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教育之声网
重要声明:
“教育之声网”推送文章除实在无法确认,我们均会注明作者及来源。部分文章或图片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将会在36小时内删除处理,特别感谢,也特别欢迎您的投稿。
滚动新闻:
首页 > 要闻 > 正文
京津冀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关注互联网+视角 创业大咖齐支招
2016-10-20 14:48:06   来源:教育之声网   

  【教育之声网10月18日消息】为了进一步推动京津冀三地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学校之间的师资共享,10月15日,2016京津冀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图书馆隆重举行。本次论坛旨在探讨如何在互联网+的视角下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新性人才培养,以创业教育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成才,以创业促进国家的事业,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


 

 
筑梦成长风采展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孙善学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指出,把创业教育融入到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这有益于学生的发展。目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整个的教育格局当中,把创业教育、创业精神的培育作为重要的内容。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包括线上线下的课程,也包括面向全校开的一些品牌讲座,更包括邀请企业家来学校开展活动。通过这样一个课程体系或者教育网络,能够使全体在校生得到创业方面的教育,因为大学生的教育就应该把学生放到社会,放到实践中去。他鼓励大学生,创业是不竭的动力,创业是美好的追求,青春学子们请用梦想和激情加入创业的行列,去实现人生更大的价值。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孙善学致辞
 

  在互联网+的时代下,创业教育是怎样的结构?创新型人才培养又是怎样的模式?南开大学创业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刚教授表示,中国正在用市场来引进创新经济,如今的比较优势不在于竞争优势的来源,而是创新带来的发展有事,即靠创新来获得更高水平的财富创造,所以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强调人力资源的开发,强调构建创新创业管理。北京市创业培训学校校长段辉琴从实践工作的角度介绍了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情况,并为创业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他提到了平台的重要性,即学校需要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用以展示科研成果和学生的创意作品。因此,在高校创业教育中,载体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可以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方面的培养和训练。


南开大学创业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刚教授、北京市创业培训学校校长段辉琴发言

  今年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和政府工作报告都阐述并强调了创新创业的内涵与意义,创新创业教育是回应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一种新姿态,也是当前大学转型发展的一种新举措,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对此,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宋克勤谈论了双创教育和大学怎么构建一个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他说,创新驱动经济成长,京津冀地区之所以经济增长快,主要靠创新创业的民营企业发展。如今,创业创新教育还没有真正融入学校整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相对应的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创业实践等创业教育资源还比较缺乏。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与突破口,就是要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指导“四大体系”。

  教育部全国大学生创业培训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李肖鸣也对双创生态和双创人才提出了独到的看法,他认为,双创教育主要是做各创新创业的研究、前沿研究和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涉及课程开发和教材开发。教育部发布了创新教育,在实现中国梦的途径中,创新创业教育很有必要。双创代表的是一种创业型经济,是经济转型的必然结果,它真正挑战了传统观念,体现了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新和尊重人才的理念。人才的导向变化了,人才的培养、引进、评价和激励都在变化,因此,“双创”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宋克勤、教育部全国大学生创业培训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李肖鸣发言
 

  对于大学生而言,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潜力和发展高度,有创意、能创新、善创业是新时代人才的重要标志。2016京津冀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探索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与方法,探讨了创新创业人员培养体系,探究了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激发和提升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开拓创造精神和人文社会关怀。
 


导师提问





 

相关热词搜索:京津冀 视角 互联网
相关评论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我要链接 | 教育之声简介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0-2012 cedcm.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edu@cedcm.com.cn | 京ICP备12037710号-1 | 总机: 010-88687877 | 传真: 010-88682677
本网站所刊登的教育之声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教育之声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