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教育之声网
重要声明:
“教育之声网”推送文章除实在无法确认,我们均会注明作者及来源。部分文章或图片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将会在36小时内删除处理,特别感谢,也特别欢迎您的投稿。
滚动新闻: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北京小升初特长生测试全程监控 科技题难度堪比竞赛
2014-05-19 10:43:40   来源:教育之声网   

  【教育之声网5月19日消息】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奔走于各中学,参加“小升初”特长生测试,争取“择校”的机会。今年,本市要求减少特长生招收比例,各区县组织测试也更加严格规范,部分学校还采取了全程监控、录像存档等措施。

科技题难度“赛招聘”

  “小升初”特长生测试并无统一试题,各校完全按需选拔。不过,两天测试结束后,一些科技特长生的家长吐槽:部分学校试题难度太高,堪比中学生全国联赛竞赛水平。“这是招生呢还是招聘呢?”有家长吐槽。

  一位家长说,他的孩子参加101中学的“信息学奥赛”项目测试,出来以后说,科技综合素养选择题共有200道,4分钟一刷屏,还有4道编程题,都很难。而八一中学的“计算机程序设计”需要做3道编程题,其中第3道是国际比赛中出过的题。还有的家长反映,一些学校给科技特长生出了c++的编程题,并要求具备只有中学生才有资格参加的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复赛竞赛证……

  很多家长认为这“很变态”,参加测试的都是六年级的小学生,有几个学过这么难的内容?“如果小孩真牛到这个份儿上,中学招进去后老师不用教就可以直接参加比赛了,或者孩子可以直接当程序员了,还上中学大学干什么?”  
舞蹈测试增加即兴表演

  舞蹈是艺术类特长生招生的“大项”,历来会吸引众多学生。为增加测试的科学性,今年,部分学校完善了该项目的招生程序,除柔软度等基本功考核外,还增加了现场模仿和即兴表演环节。

  “我们俩跳三遍,你们跟着学。”周六上午,记者在166中学舞蹈测试现场看到,两名校舞蹈团学生志愿者给6位参加测试的学生各发一把扇子,然后演示几个简单的舞蹈动作,让他们跟着学。三遍示范结束,轮到测试学生自己做。其中一两个孩子比较冷静,基本能完整做下来,剩下4名学生显得很紧张,完全记不清动作,自始至终在左顾右盼。

  在即兴表演环节,仍是6人一组,一拨一拨测试。老师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给予不同的主题,如“课间”、“下雪”等,让学生自由发挥。这下不少孩子傻了眼,仿佛把几年来学习的舞蹈知识全还给了老师,极不协调地乱跳一气。当然,也有个别孩子瞬间进入状态,陶醉地翩翩起舞。

  “增加这两个环节是为了更好地考查学生。”负责测试的舞蹈老师告诉记者,能坚持多年参加舞蹈训练的学生,在柔软度、技术技巧等方面的差距应该不是很大。所以,大家都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剧目表演上,有的学生会用1周、1个月甚至1年时间去练一支舞,使老师很难在短时间内判断学生的实力。增加现场模仿和即兴表演环节,可以考查学生真正的学习能力、是否真正在用心而舞。

  测试全程监控录像存档

  为保证测试、录取公平、公正,今年,不少区县要求辖区学校对测试进行全过程监控,并录像存档。

  城区一所中学专门成立了由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和法律顾问组成的特长生招生、测试督查小组,跟踪监控招生、测试全过程。今年,该校共设置14个考场,其中,8个具有同步录像设备,两间舞蹈教室临时架上了录像机,另外4个考场设在操场,有老师随时监控。

  其它学校也采取了不少类似举措,比如,在艺术类测试时,用布帘将演奏乐器的考生与专家评委完全隔开,实行“拉帘考试”,整个测试过程考生与评委不能见面,是名符其实的“盲考”。

  据悉,学校对测试过程进行全程录像后,一旦有家长对录取结果表示异议,可以调出录像查阅。业内人士认为,与往年相比,今年“小升初”特长生测试程序更加规范,不但对家长和学生公平,也有利于学校选拔到真正优秀的特长生。

  部分学校暗箱操作提前收卡

  虽然今年报名参加“小升初”特长生测试的人数不少,但由于时间安排等原因,学生实际只能参加两至三所学校的测试。测试当天,如果学校对学生满意,可以直接收走测试卡。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部分学校为抢夺优秀生源,暗箱操作,在报名时就提前收走了部分学生的测试卡。

  “这样做对其它学校是很不公平的。”一位学校负责人对此表示愤怒。她告诉记者,前一周报名时学校就看中了一些特长生,按规定,他们只向学生家长表达了意向,并没有收走学生的测试卡。没想到真正测试那天,这些学生中的很多孩子都没有出现,后来才知道,他们的测试卡在报名当天已被别的学校收走了。

  对此,家长们倒是很高兴,毕竟,能够早一天被心仪或比较满意的学校录取,相当于早早吃下“定心丸”。个别守规矩的学校就只能生闷气了,因为招不到理想生源遗憾不已。

相关热词搜索:北京 特长生
相关评论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我要链接 | 教育之声简介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0-2012 cedcm.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edu@cedcm.com.cn | 京ICP备12037710号-1 | 总机: 010-88687877 | 传真: 010-88682677
本网站所刊登的教育之声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教育之声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