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教育之声网
重要声明:
“教育之声网”推送文章除实在无法确认,我们均会注明作者及来源。部分文章或图片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将会在36小时内删除处理,特别感谢,也特别欢迎您的投稿。
滚动新闻: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衡水二中校长秦海地管理随笔之二《红色:学生成长的底色》
2013-12-19 15:31:38   来源:教育之声网   

  自12月11日起,《中国教育报》“校长管理随笔”专栏以较大篇幅刊载衡水二中校长秦海地撰写的系列文章。这是继《中国教育报》2010年刊载秦海地《我的校长管理心语》系列文章后,国家最具权威性的教育新闻媒体对秦海地教育情怀、工作热忱、管理智慧与独到见解的又一次权威展示。文章刊发后,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求是》杂志主办的求是理论网、中央党校主管的科学发展网、北京市委机关刊物《前线》杂志主办的前线网等媒体纷纷予以全文转载。

  在“校长管理工作随笔”系列文章中,秦海地总结梳理了个人在教育教学工作和教育管理实践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从不同视角阐述了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见解与感悟。让我们一起关注这位校长诉诸笔端的思索,共享一位教育实践者不倦探索的心灵路径。


衡水二中校长秦海地

  “红色”:学生成长的底色

  “青春是蓝色的,像深远的晴空,像迷人的海洋,深远辽阔,富于幻想;青春是绿色的,像滴翠的青竹,像坦荡的草原,充满生机,溢满活力;青春是红色的,像燃烧的火焰,像初生的太阳,朝气蓬勃,奉献光热;青春是白色的,像雪白的浪花,像无瑕的明月,犹如白纸,绘出艳丽的图画;……青春是彩色的,拥有了它,便拥有了七彩人生!”

  的确,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时节。也正由于此,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行者陈独秀曾为青春讴歌:“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但是,青春又是一道明媚的忧伤,“人世间,比青春再可贵的东西实在没有,然而青春也最容易消逝”。(郭沫若语)

  我们的高中教育,究竟给处于人生花季的青春学子“什么样的教育”才能使他们终身难忘、一生受益。如今的高中生,他们究竟更需要怎样的人生营养?想必,这是每一个高中教育工作者必须深思的问题,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认真践行课程改革的今天,解决好这样的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当然,倡导价值多元、个性张扬,教育更应该尊重、赏识、包容,让高中学生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给学生“七彩的青春”。然而,凡事皆有度,适可而止、过犹不及。当代著名学者钱文忠曾经指出:“教育怎么一定是快乐的?教育一定有痛苦的成分,这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凭什么对注定将要接替我们的子孙让步,我想不明白。我们现在都说鼓励孩子的自信心,赞扬他,鼓励他有自信,这是对的,但是不能过度。在这种教育下的孩子将来到社会,他面临的反差足以把他摧毁。我们应该告诉孩子,这个社会是残酷的,要准备受到很多委屈。所以我想,我赞成对孩子真的要严格。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孩子还必须管教、必须惩戒,必须让他知道教育绝不仅仅是快乐,学习绝不仅仅是快乐。我们的教育不要以爱的名义轻易向我们的孩子让步、向家长让步、向社会让步。如果在全社会形成家长对孩子让步的氛围,以后的孩子是很可怕的,我们的未来是很可怕的,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是接不住中国未来发展的重担的。”钱文忠教授在一次讲《弟子规》的“守孝悌”时,曾让他的助手搜索一年以内的“不孝、杀父”的反面例子,然后打印出来,以备他选用作反面例子。不一会儿,助手告诉他:打印纸不够了。由此,钱教授由衷感叹道:我们对孩子没有一些控制、约束,一味以爱的名义对他们让步,这样的教育是不对的。中国感恩文化传承普及第一人、新爱国行动发起人一横老师在为高中师生所作的《学会感恩,与爱同行》的讲演中多次动情地说,生命只有学会了感恩、懂得了担当,青春才会有梦想、有激情,生命才会变得高贵,才不会因一丁点儿的挫折而发生悲剧。

  的确,青春是快乐的、是丰富多彩的。同时,青春不仅仅是快乐的,更要有担当、有责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青春是多彩的,而红色则是学生成长的底色。

  ■红色是学生成长的底色,就是要学生有梦想、有激情

  苏格拉底有一句哲学名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爱尔兰诗人叶芝也曾说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著名哲学家周国平说过: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的天性中都蕴藏着大自然赋予的创造力。如果说教会学生生活、学习的技巧是教育之“术”,而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实现灵魂的积极转化则是教育之“道”。

  陈涉在阡陌之中就立下鸿鹄之志,岳飞自小已有精忠报国之心,周恩来中学时代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鲁迅为唤起国民麻木沉睡的心灵而弃医从文……阅读历史,关注伟人,我们知道,没有理想的指引,没有志向的引航,就没有一代代杰出人才的崛起。反观当下的高中生,家庭教育“爱”的包围,使得他们在生活上有很强的依赖性、奋斗目标不明确。有的学生也曾立下远大志向,但在学业压力面前、在理想与现实的反差面前难以坚持,以致于日渐消沉、萎靡不振。

  美国通用公司前总裁杰克·韦尔奇曾说过:“如果说哪一种品质是成功者共有的,那就是他们比别人更有激情。”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也曾经说过:“没有激情就不会有任何伟大的成就。”激情是青春的象征,激情是活力的释放,一个没有激情的青年人是很难有美好未来的。中学生正处在烂漫的花季,他们的生活里本应该充满朝气、洋溢激情,因为有激情才会有梦想,有梦想才会有追求,有追求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所以,高中教育应当担当起养育青春学子激情的重任,让他们意气风发,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与强烈的进取心。为此,我校竭力打造激情燃烧的校园文化,置身二中校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高擎二中精神,点燃青春激情”、“我是二中人,我为二中卓立巅峰而奋斗”的大红标语随处可见,时刻让人感到校园里到处弥漫着似火的激情。

  每天清晨和上午大课间,气势恢宏的“天下第一操”都会在二中校园激情上演。一个年级一个方队,排山倒海,俨然一个钢铁军团。“拼搏自强,誓创辉煌”、“全力以赴,青春不复”、“脚踏实地,勇夺第一”……跑操中,学生斗志昂扬,似江涛汹涌奔腾之啸,如沙场点兵雄浑之势。不少前来交流的教育者往往用“热情似火”来形容我们的学生,这种昂首挺胸、自信向上的姿态,就是学生成长的底色,势必给他们的成长带来无穷的力量。

  学校还通过各种其他活动来调动学生奋进的激情,跑操后的小班会、上午第一节课的课前宣誓、下午第一节课的课前一支歌,每周一次的激励班会,定期举行的励志演讲、体育竞赛、“疯狂英语”进校园等活动,时刻点燃学生心中奋斗的激情,无限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二中校园,看不到丝毫的散漫与萎靡、消沉与无助,我们深刻感触到的是他们青春的活力、旺盛的斗志和乐观的精神。我想,这就是红色的力量。

  ■红色是学生成长的底色,就是要学生知恩感恩、勇于承担

  青春可以说是一场徒步旅行,路上布满荆棘,也充满诱惑,有的孩子可能因惧怕困难而止步不前,有的可能因沉溺诱惑而跌倒路边。如今的相当一部分孩子们在“4—2—1”的家庭模式中备受疼爱、备受呵护,“甜蜜”成为“独二代”的一种负担。让他们抵御挫折和诱惑的能力得以提高,我想就需要让他们在成长的路上知恩感恩,勇于承担责任。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一饭千金”、“结草衔环”,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源远流长的古典文化,告诉我们应该学会知恩、感恩、报恩。对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小而言之,领受着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同学们的帮助之恩;大而言之,领受着社会之恩、国家之恩。“心中知恩情,行动有动力”,我校紧紧围绕“以感恩启心,以励志促学”这一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励志教育活动,努力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懂得知恩、感恩、报恩。

  每年5月,学校都隆重举行18岁成人礼仪式,邀请全体高二年级学生家长来校共同见证孩子们的成人时刻。活动通过戴“成人帽”、行“拜谢礼”、步“成人门”、踏“成才路”等环节营造出充满温情的氛围,为学生展现激情飞扬的青春风采、表达快乐成长的感恩之情、树立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提供了一次集体的教育机会。尤其在向父母行拜谢礼、与家长真情告白等环节,学生们真正体会到了18年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呵护,懂得了18年来父爱的伟大、母爱的细腻,更懂得了应该知恩感恩,回报父母。

  责任是生命赋予我们的天职。一个人可以不富有,可以不伟大,但不可以没有责任感,只有扛起责任才能扛起生命的追求与信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的“感恩”与“担当”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在帮助学生懂得感恩的同时,我们还要努力让学生明白:存有感恩之心就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善于负责、勇于担当才是更高层次的知恩感恩。与18岁成人仪式类似,每到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节日,学校也都会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励志教育,并将之与学校常规管理和课堂教学指导相结合,让学生明白现实生活中的感恩,不需要像老莱子那样戏彩娱亲、像王祥那样卧冰求鲤、像狄仁杰那样望云思亲,而是在于每一天的努力学习、勇于承担,在于让自己的每一天过得充实有意义,在于回报老师们的劳动和与同学们互助合作的点滴行动中。

  在学校的德育活动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成长需要激励,而感恩则是激发生命潜能的催化剂,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内化教育”。让学生懂得感恩、承担责任,是从人性本善出发,以真唤真,以善扬善,深挖真、善、美人性中的原动力,以此治心扶志,激发人本潜能,重树成功信念与报效责任,对激发学生内心自我发展的要求,从根本上实现由“人要我学好”到“我要我做好”的主体性转变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红色是学生成长的底色,就是要学生热爱家乡、报效祖国

  爱国主义是强大的民族精神,它所产生的巨大凝聚力是任何其他价值观所不能替代的。因此,高中阶段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非常必要。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可以成为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正确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同时,让学生更加真切和直观地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和美好前景,以通过深挖本土文化来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教育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为此,我们积极开展各种德育活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他们热爱家乡、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010年秋,我们积极探索素质教育新途径,开展了以“爱衡水、爱家乡”为主题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以“体现地域性、本土性、针对性和实践性”为指导思想,深入结合衡水地方特色,充分发掘本地可供利用的各种教育素材,有效衔接实践课程,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始“爱衡水、爱家乡”的实践之旅。学生们走进安平县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重温党的光辉历史,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切实感受革命果实和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走进衡水湖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冀州田园棉文化园、习三内画博物馆、武强年画博物馆、衡水老白干集团等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领略家乡发展的巨大变化……活动开展以来,在衡水的许多农田村落、历史遗迹、名优企业,以及全国知名的衡水特色文化产区和先进人物身边,都留下了二中学生参与实践、潜心求知的身影,通过把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课堂搬到衡水的广袤大地上,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对家乡、对祖国的真情和热爱。如今“爱衡水、爱家乡”社会实践已经成为了衡水市第二中学的品牌学生活动。为了使学生更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学校还先后举办“魅力家乡”知识大赛、“祖国好、家乡美”演讲比赛,开设了以“衡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为主题的综合实践课程,将阜城剪纸、武强年画等宝贵的家乡传统文化引入课堂,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家乡美、讴歌家乡美、热爱家乡美。同时,学校还将热爱家乡、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与时政主题紧密结合。为纪念建党90周年,学校举行了专题文艺汇演;为喜迎全国“两会”召开,组织学生走进春风实业集团,欢送全国人大代表赴京参会;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学校邀请十八大代表林秀贞来校为广大师生宣讲十八大精神;为浓厚学习氛围,不断增强师生对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深刻理解,学校举行“中国梦·赶考行”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解员巡回演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家乡中加深了对家乡的认识,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立志成才、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热情。

  红色,融汇了激情共鸣、感恩奋进、热爱祖国等诸多教育元素,我们可以利用它将各类德育活动有机联系起来,努力培养“有激情、懂感恩、爱祖国、知责任”的新一代青年人,引导他们保持奋进激情、全面完善自我,懂得感恩报恩,肩起时代责任,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让他们的青春在个人成长与时代进步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作者单位:河北省衡水市第二中学)

相关热词搜索:衡水 二中 校长
相关评论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我要链接 | 教育之声简介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0-2012 cedcm.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edu@cedcm.com.cn | 京ICP备12037710号-1 | 总机: 010-88687877 | 传真: 010-88682677
本网站所刊登的教育之声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教育之声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