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教育之声网
重要声明:
“教育之声网”推送文章除实在无法确认,我们均会注明作者及来源。部分文章或图片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将会在36小时内删除处理,特别感谢,也特别欢迎您的投稿。
滚动新闻:
考研思想政治理论高频考点与备考策略
2013-03-05 11:13:26   来源:   

内容提要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四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高频考点梳理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011年单选)2、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性质的是:(  

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

【答案】D

(2001多选文科卷)17.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D.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E.规范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

【答案】ABD

(1999年单选理科卷)4.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A.传统意识

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

D.政治制度

【答案】C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007年单选)4.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 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以 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由于:(  

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

C.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D.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答案】B

(2000年单选文科卷)3.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发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答案】D

社会意识的本质和特点: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它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生产力具有复杂的 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一是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二是劳动对象。三是劳动者。生产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即一般生产力, 它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

(2009年单选)3. 近来,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的一些国家销量大增。列宁曾说,马克思《资本论》的成就之所以如此之大,是由于这本书使读者看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个活生生的形态,既有“骨骼”,又有“血肉”。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活的有机体,其“骨骼”系统是指:(   

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B.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C.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D.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

【答案】B

(2004年多选)17.有一幅广告幽默画,画的是几个行人在看一家饭店外贴的告示,上写:“快进来吃饭吧,否则你我都得挨饿。”这幅广告画的寓意有:(      

A.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的

B.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

C.利己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

D.商品交换活动背后隐藏着人与人的关系

E.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答案】ABDE

(2001年辨析题文科卷、理科卷)31.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答案要点】

(1)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3分)

(2)网络是人们的一种交往工具,它会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2分)

(1999年单选理科卷)3.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D.分工协作关系

【答案】B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2)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 反作用于生产力。(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 产力的发展。(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两者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 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003年单选)4.生产力的社会条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   

A.政治法律制度

B.生产关系

C.历史文化传统

D.伦理道德规范

【答案】B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 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 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包括意识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两部分构成。意识形态又称为 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 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1999年多选理科卷)18.在下列社会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政治法律制度

C.国家政权

D.社会意识形态

E.社会风俗习惯

【答案】BCD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具体表现在:①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而建立起 来的。经济基础是根源,上层建筑是派生物,是经济基础的政治和思想表现形态。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 建筑;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一定会产生不同性质的上层建筑。③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2012年多选)18.2011年4月,耶鲁大学出版了《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书中列举了当前西方社会10个典型的歪曲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其中一 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艺术、宗教,政治、法律、道德等都被简单地视为经济的反映,对人类历史错综复杂的本质视而不见,而试 图建立一种非黑即白的单一历史观,上述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思想的严重歪曲,其表现为:(   )

A.把社会历史发展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歪曲为单一因素决定论

B.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歪曲为机械的单向作用

C.把经济作为社会的“基础”所具有的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歪曲为唯一决定作用

D.把意识形态对社会历史始终具有的积极能动作用歪曲为消极被动作用

【答案】ABC

(2005年单选)4、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这标志着:(   

A、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完善       B、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

C、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       D、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升华

【答案】B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的二者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方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

(2004年多选)16.2003年6月23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并于8月1日正式实施。1982年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被废止。这一变化体现了:(    

A.政治文明的进步

B.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

C.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

D.上层建筑不断变革完善的要求

E.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答案】ABCD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 是确定不移的。人们的历史选择性: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人民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括三方面含义:(1)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2)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的过程。(3)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2000年辨析题文科卷)30.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答案要点】

(1)该命题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3分)

(2)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2分)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使社会发展过程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统一性表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选择性、多样性 表明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不是直线的,而是曲折的。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是指社会形态通过新陈代谢、吐故纳新而向前发展,包括社会形态的质变和量变。社会发 展过程的曲折性是指社会前进过程中所出现的反复、停滞和倒退现象。曲折前进是历史的普遍规律。

(2010年多选)20.1989年,时任美国国务院顾问的弗朗西斯·福山抛出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认为西方实行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社会形态进步 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的统治形式”。然而,20年来的历史告诉我们,终结的不是历史,而是西方的优越感。就在柏林墙倒塌20年后的2009年11月9 日,BBC公布了一份对27国民众的调查。结果半数以上的受访者不满资本主义制度,此次调查的主办方之一的“全球扫描”公司主席米勒对媒体表示,这说明随 着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资本主义并没有取得看上去的压倒性胜利,这一点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表现的尤其明显。“历史终结论”的破产说明:(      

A.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都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力量起作用

B.人类历史发展的曲折性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前进性

C.一些国家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式不能否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D.人们对社会发展某个阶段的认识不能代替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

【答案】 BCD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社会基本矛盾作 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革命

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革命。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 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 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

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就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活跃易变的生产力是它的终极动因。

    社会革命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社会革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科学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科学活动主要 是一种认识活动或精神性活动;技术活动主要是一种生产性、实践性活动。科学和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在今天,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日益融 为一体。

    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科学技术革命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来推动社会发展的。

    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2010年多选)18.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证明:(    

A.科技革命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

B.科学技术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

C.社会实践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D.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答案】CD

(2009年多选)19.“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已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段话表明科学技术是:(    

A.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B.历史变革中的唯一决定性力量

C.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    D.一切社会变革中的自主性力量

【答案】AC

(2002单选文科卷)2.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管理方式

【答案】C

(1999年辨析题文科卷)30.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

【答案要点】

(1)这种观点指出了科学技术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作用,给人类敲响了警钟。(1分)

(2)但是,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而是由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经济发展观念等因素导致的对科学技术使用不当,以及科学技术本身发展不充分。(3分)

(3)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进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的变革或改革,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发展和推广科学技术。(1分)

 

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出发,坚持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坚持英雄史观。

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变化的、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人的本质在于劳动,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通过一定的创造物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证。

(2009年单选)4.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说道:“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破解了人是什么这一“司芬克斯之谜”。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A.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B.所有人共同属性的概括

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D.自由理性的外化

【答案】C

(2006年单选)4.“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段话表明:(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活动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案】A

(2001年多选理科卷)18.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内涵有

A.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B.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C.人的本质是自由

D.人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

E.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答案】BDE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及作用,又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2003年多选)17.下列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      

A.人人创造历史

B.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C.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D.人们总是在既定条件下创造历史

E.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

【答案】BCDE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群众观点包括四个基本观点:(1)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3)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4)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包括两方面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个人与社会历史

    在社会发展中,所有个人都起到一定作用。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考察个人的历史作用时,要具体分析个人及其作用的性质、大 小。因此,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是否定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而是要具体地分析个人及其作用的性质、大小以及个人与群众的关系,以 使每一个创造自己历史的个人,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002年单选文科卷)3.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人的社会价值

C.两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D.两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答案】D

(2002年多选理科卷)18.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     

A.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B.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C.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D.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E.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答案】ABCDE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高频考点梳理

1.商品经济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与价 值的统一表现在,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 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在本质上体现了 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2012年多选)19.人们往往将汉语中的“价”、“值”二字与金银财宝等联系起来,而这两字的偏旁却都是“人”,示意价值在“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透过商品交换的物与物的关系,揭示了商品价值的科学内涵,其主要观点有:(      )

相关热词搜索:考研 思想政治 理论
相关阅读
相关评论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我要链接 | 教育之声简介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0-2012 cedcm.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edu@cedcm.com.cn | 京ICP备12037710号-1 | 总机: 010-88687877 | 传真: 010-88682677
本网站所刊登的教育之声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教育之声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