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教育之声网
重要声明:
“教育之声网”推送文章除实在无法确认,我们均会注明作者及来源。部分文章或图片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将会在36小时内删除处理,特别感谢,也特别欢迎您的投稿。
滚动新闻:
首页 > 校园之声 > 正文
马楠 反美误会 国人最怕当出头鸟
2012-11-09 17:54:20   来源:凤凰网   

 

  1我并没有过痛斥克林顿,没有反美;这是一场持续了14年的误会。

  2我没有入党,对政治无兴趣。我吃素、读佛,希望今生能够大彻大悟,活出自己。

  3我曾想变身雅典娜;自己好像是从太阳上下来的,解释不清楚内心的这团火。

  4现在我只想做母亲的角色,对一对儿女负责。

马楠与前夫寇白龙


马楠与她正在寻找的女儿寇禅音(右一)

  马楠是谁?

  打开网络搜索引擎,对这个名字最频繁的描述是:

  一个短语:提问克林顿的北大女生;一个转折句:从“反美姑娘”变“嫁美媳妇”。

  日后公众对她个人及其生活的关注、质疑,都集中在两个问题:

  她当初为什么举手提问?她后来爱上一个什么样的人?

  1998年6月29日上午,94级中文系的马楠坐在距离讲台较近的第7排位置。当天,克林顿首次来到北大办公楼礼堂,面对400多名师生,做即席演讲。演讲完毕,北大7名学子提问,第6个举手的就是马楠。

  在前几个问答交锋后,克林顿提到了胡适50多年前说过的:“为了国家的自由你必须牺牲自己的个人自由。”接着克林顿自我回答,“为了个人自由而奋斗就是为了国家的自由而奋斗。为了个性而奋斗就是为了国民性而奋斗。我们美国人认为胡适是对的。”

  马楠当过北大新生最佳辩手,当场抓辩论点的能力如同“应激反应”一般自然。于是,她从胡适联想到了蔡元培,并围绕“自由”的中心辩词,发表了问题如下:

  “…前任校长蔡元培先生还说过这样一句话: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我并不认为,国家的自由和自己的自由有什么冲突,不是说为了前者就一定要牺牲后者…像中国现在的繁荣发展正是我国人民自由的选择,主动贡献他们的力量的结果…只有真正懂得自由的人才会更加尊重别人的自由。谢谢。”

  这段提问的重点为“什么是真正的自由”,被媒体解读为“当面痛斥美国人权状况恶劣”。第一次被推入公众视线的马楠,带着满身的“反美”标签亮相。14年后提起来,她觉得自己“躺着也中枪”。

  “第一,我并没有痛斥克林顿,哪里来的‘反美’?第二,关于人权状况问题的提问者真的不是我。”马楠列举了她搜集的资料:据纪录视频显示,在1小时35分钟时,第5位提问者问到了美国当时在人权与民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而在之后的1小时40分钟29秒,马楠提出自由问题。“大家从一开始就把我当成提问人权的那位,不是的,请不要再混淆了。”

  2012年11月1日,马楠接受凤凰网独家对话;电话那头,这位年近40岁,已经有两个孩子的母亲声音柔细,说话一字一顿,忙不迭说出一堆词,又谨慎地反刍回去。

  想变身雅典娜的北京女孩

  她一度不愿公开接受媒体采访,“除非是不删改一字地发表自己写的文章——不然,用一句我的中文系教授说过的话,就成了‘媒体剪辑你的话,编成他们自己想要的东西’。”在接受凤凰网对话的第二天,她在脑中不断回放与笔者的对话,研磨自己是否表达准确。

  这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女孩,年少时常感觉自己像雅典娜,那位女神呐喊着从父亲的头颅中冲了出来,手持利剑想劈开黑暗,带来光明。

  大学二年级,马楠在课余为美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CIEE)工作。提问克林顿后,她的美国同事都为她鼓掌欢呼。CIEE的美国老板说,马楠老想把天下扛在自己肩上。

  少女时期的马楠,更偏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磅礴叙事,她那次“著名”提问的动机,自称是偶然中的必然。

  “十多年间经历这么多质疑,后悔曾经提问么?”

  “我不后悔。前面的五个提问出于校方领导授意,我和之后第七个男生的提问,都出于自发。在同龄人中我们敢于说真实的想法。”

  乖乖女叛逆只为素食

  但第一次听到别人评价她,提问是为了要出风头,马楠心里难过了好一阵,“因为一个很美好的想法就应该马上拿出来分享啊。”

  马楠是家中的独女。从小到大,父母最担心的就是她太与众不同,因为“中国人最怕的就是枪打出头鸟”。

  其实马家家教传统,父母不许女儿顶嘴。而马楠是典型的好学生,成绩好人也乖,会背诵所有的毛泽东诗词,17岁便接触赵朴初的佛学启蒙。但在素食方面她有自己的坚持,为了吃素第一次顶撞父母。

  这样一个吃斋读佛的马楠曾在一篇自白性质的博文开头写道:我没有入党,我对政治无兴趣。谈到年轻时候的理想,她的话听起来有一股云深不知处的味道:希望今生能够大彻大悟,活出自己。

  女人马楠 美国太太

  提问事件几年后,马楠的第二次“被出名”,是因为她爱上了、并很快地嫁给了一个美国人。“反美”头衔被再次翻出来,媒体和网民对一段爱情的细节没多大兴趣,大家更感兴趣的是:

  马楠为什么从“反美”到“嫁美”?

  马楠是“政治投机者”么?

  马楠有没有“人格分裂”的倾向?

  马楠的绿卡到手了么?

  马楠有点哭笑不得。幸好,婚姻的甜蜜暂时让她平静。

  寇白龙是一名来自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国际金融系的毕业生,2001年来到中国教书,二人相识;马楠硕士毕业后,婉拒了普林斯顿大学周冶平教授的邀请,停歇了出国教书之路。在这个人生节点上,曾经向往雅典娜劈荆斩棘的少女马楠,蜕变成“为了爱而活着”的女人马楠,选择与寇白龙结为夫妻。

  一毕业就结婚,接着到处旅行,马楠回忆自己的青年时代就像“生活在云端”,一帆风顺、颇为理想。2006年,马楠接受媒体采访谈“嫁美”后的生活,提到自己想当一名人大代表;稿件一出,新一波抨击朝她扑去。

  “我就是会不知不觉的说那些大词,”她嗫嚅着反省,紧接着又很肯定,“我真有一腔报国热血在那,希望能为人民做点事。”

  但初为人母的马楠,精力全部转移到了家庭上。她婚后在上海居住五年,并成为中国第一位在水中分娩的妈妈。马楠的工作不再是对外汉语教学,而变成了全职太太。随着第二个孩子的出世,她开始自费参加华德福(Waldorf)教育培训并担任起翻译,接着夫妻决定搬去更有自然气息的厦门。

  绿海青山、民风淳朴、素食人口很多,夫妻俩有各自的事业,闲暇时带着两个孩子一条狗在海边漫步…这里是马楠“梦寐以求的天堂”。同时,寇白龙决定长期在中国发展,马楠决定守着爱人留在中国,从而撤回了美国绿卡的申请。

  十年婚变:分手,寻女,对簿公堂

  而当他们的婚姻走入第十年的时候,遭遇了骤变。“2001年9月7号到2011年5月4号,还差四个月就十年了”,马楠和寇白龙决定解除婚姻关系。离婚的原因,传闻有素食习惯、信仰问题和第三者介入,但马楠现在不愿意过多解释,“白龙他毕竟是我孩子的父亲,不管我对他个人有多大的情绪。”

  在儿女的抚养权上,双方再次出现分歧。2012年9月24日,马楠在博客里写到:

  我的女儿寇禅音(CataleyaCalaCole)是个活泼可爱的7岁混血小女孩。她在5月15日放学后被我前夫寇白龙(ByronRossCole)带走,至今4个多月音讯全无,下落不明。

  “现在我只想做母亲的角色,对我的孩子负责。”第三次,马楠选择主动站在媒体聚光灯下,起诉前夫并希望寻回女儿,同时发表一系列博文要求寇白龙应诉。

  “幸运的是,我已经走过那段刚离婚时否定自己、纠结是否应该原谅前夫的凄凄惨惨阶段。”伤疤暂时躲了起来,但也会被突然揭开。她曾经看到《锵锵三人行》中女主持人不提寻找孩子,转而八卦“美国前男友”评论片段,终于忍不住失声痛哭。

  教育者马楠:来自太阳 我心火热

  现在的马楠是厦门一所公立小学的员工,担任图书管理员——严格来讲不能算是老师,因为她的对外汉语硕士学位不等同于老师的资格证。而说起当年的北大同事,现在很多都在哈佛、耶鲁大学教书。

  “你有过心理落差么?”

  “有。但落差并不是经济上的,而是觉得没实现当初的那种学术上的弘愿。”

  马楠接受凤凰网电话连线时,刚好在她的工作时间,每过四十分钟她便请求中断对话十分钟。她工作的小学有1300多名孩子,图书馆由她一人打理,孩子们下课便会蜂拥而来借书,“忙疯了”。

  让她最开心的是一下子可以带这么多孩子。推荐好书还可以每天给小朋友讲故事,她现在的语言都是童话式的:钻石、花朵、雅典娜、海的女儿…

  马楠决定把她学过最好的——来自纽约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华德福教育等世界第一等的教育——融入对孩子们的启蒙。“你看我每一天都挺忙碌,没时间说那些大词了。”

  在最忙的时候,马楠为八个班代过英语课,再加上担任一个班的副班主任。前年圣诞节,她写了八个英语剧本,让300个学生一人一个角色登台表演。去年的万圣节化妆会,她领着全校1000多个孩子玩“给糖还是捣蛋”,还把自己装扮成“彩虹勇士”——这是出现在印第安人传说里,教会白人善待地球的觉醒者形象。

  “我解释不清楚内在的这团火。我跟朋友笑说,我是从太阳上下来的。”马楠说,她的新生活从云端回到了地面,落地了,生根了,又开始了。

  对话主持:李杨

  “举手提问是一种应激反应”

  自由谈访谈:当时参与这个讲座的学生如何挑选?

  马楠:当时校方通知克林顿要来开讲座,要求各系来领票。我是中文系学习委员,领了票后就给同学们发,谁想去就去。轮到最后,还剩两张票,我们同屋还都不太想去,因为都大四了,忙着写毕业论文、找工作。我是学习委员,又已经被保送研究生了比别人有空,票没人拿也不好空着座位,那就去了。

  可能在北大一直有名人来讲座,个人没觉得是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而且我平常也不太关心政治,你美国总统来就来吧。但是校方领导的确很重视,在克林顿演讲前的晚上,负责发票的人给大家开了会。

  前面5个提问确实是发票的领导授意的。不是为了别的,是因为当时克林顿不肯透露他的演讲内容。校方不知道他会说些什么,就预先先安排了几个问题。

  自由谈访谈:你当时出于什么想法举手提问?

  马楠:那确实是一种应激反应。

  我之所以举手,是因为真的觉得:北大之所以成为北大,它是有自己的自由传统和思想启蒙。前面五个提问全都是鹦鹉学舌,包括那个后来为人诟病的“痛斥美国人权”的提问,我真的听不下去了。

  然后也真是天意。克林顿把第六个问题指给了我,话筒就传到我这里。

  而我大一时就曾代表中文系参加辩论赛,后来还被评为北大昌平园区新生辩论赛的最佳辩手之一。我已经有打辩论赛的素质了,所以当场抓克林顿演讲的辩论点,是很自然的。

  自由谈访谈:被点名提问的刹那,你在想什么?

  当时很本能地抓住国家自由和个人自由的问题,是因为克林顿提到了:不要为了个人自由牺牲了国家自由。我本能地想:中国这么大,他老人家这么一说,不就全乱了吗?我当时就认为,他这是思想意识形态的输出。

  克林顿演讲前,是北大的百年校庆。我正好看了北大戏剧社表演的话剧《蔡元培》,讲的是白话文和文言文之争。舞台上挂着长长的红对联,上面写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让我印象深刻。

  再没什么能比例举同曾为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的话回应克林顿更有效的了!接着我抛出对联上的那段话。原意是想说:美国有美国的价值观,中国有中国的价值观,不用非得互相攻击,把自己的事做好了就行了。

  “只有懂得自由的人才会尊重别人的自由”

  自由谈访谈:怎样理解你所提到的“自由”?

  马楠:这是双关语。还有一层意思是指的灵魂的自由。我从17岁就开始接触赵朴初的佛学启蒙,书是爸爸当时去香港出差时从寺庙里带回来的。书中提到开悟,提到“戒定慧”,提到真正的自由是大彻大悟后灵魂的自由。只有懂得灵魂自由的人才会尊重别人灵魂的自由。“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没有优劣之分,只有意识程度不同。

  自由谈访谈:但是这个提问,被很多人抨击为“洗脑”。你怎么看?

  马楠:在关于“自由”的提问之前,我就已经常常跟美国学生讨论这个话题。

  首先我并不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我当时提问的生活情况,是从大二开始就为美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简称CIEE,办公室设在北大)做语言辅导、办公室助理等工作。不瞒大家,我当时边读书,边工作,半职每天只要四个小时,薪资用美金支付,换算成人民币差不多五千元。但是我并不认为,这是我讨好美国人来的;他们选择由我协助负责“在华留学”和“在华任教”的项目,是因为觉得我诚实负责可以信任。

  另外一个方面,我出身于比较传统的家庭,读高中的时候就会背所有的毛泽东诗词,受了很多革命浪漫主义的影响。我的爷爷是老共产党员、汽车修理老技师。父辈们一说到爷爷,都举大拇指说:这才是真正的好共产党员。我叔叔,还有舅舅们的名字也是,国庆、宪生、更生——从他们的名字就可以看到老百姓有多么希望这个国家能够富强——谁不希望祖国繁荣富强呢,可不都得主动贡献力量嘛!这就是我原来的想法。

  考上北大以后,她鼓励思想争鸣的氛围开始让我对从小被灌输的价值观开始了重新的反思。但我仍觉得中国人能实践人类历史上这样一条从未有过的路,是一个很勇敢的尝试。

  自由谈访谈:“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十多年后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马楠:我想这十多年都是按照这条走的。就比如我嫁过美国人,但我保留着中国人的身份,这就是“道并行”——一个灵魂的自由,我不会因为爱你而放弃成为我自己。

  “中国人最怕的就是枪打出头鸟”

  自由谈访谈:曾有网友直接批评你的想法伪善。面对这类批评,你怎样面对?

  马楠:我可以接受针对我的抨击,但如果不能根据我当年提问的真实内容,我还是会感到郁闷,会心痛,所以我说自己还没有大彻大悟呢。(笑)

  自由谈访谈:包括你当年的提问,也被网友质疑为“出风头”。

  马楠:中国人最怕的就是枪打出头鸟,如果我为了出风头付出这么大代价,好像也没有必要。以前在北大的时候,某个课上我有个很好的点子,老师问到我的时候我就跑上奖台,在黑板上画了出来;我觉得这样很有创意。后来同屋就跟我转述:外系有人说你在出风头。第一次听到这种话,当时心里感到特别难过,我觉得一个很美好的东西就应该拿出来分享。

  最近看到一首诗,说:我们不敢把自己最好的一面活出来,因为我们害怕嘲笑,或者与众不同。

  从小到大,父母最最担心的就是我会与众不同。而结婚之后,我跟美国的公公说我是素食者,并且我也想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推行“在家上学”(homeschooling)。公公说了特别好的一句话:Bealeader。他说这世界上有这么多庸庸碌碌的人,如果上天给了你这个天赋,就去做一个引领者吧。

  自由谈访谈:余杰在《“勇敢者”的游戏——与克林顿对话的北大学生》一文中提到在与克林顿“交锋”的七名提问者中,有五名学生在之后的媒体采访中明确表示,“他们只要有机会,一定会去美国”。余杰认为这是一种人格分裂。你怎么看?

  马楠:余杰学兄我未曾见过。但他在文中提到的我的提问没一句话是我曾说过的,犯的是我们系老师常说的做学问的“硬伤”。我觉得大家能去美国挺好的。一开始没有真正了解这个国家,就不可以任意批评。去美国看看不就知道了,这个世界是不是你想象中的样子。不同世界的人,就是需要沟通与交流。

  另外,这也一个人的自由,对吧?他愿意说出自己想去美国,表达了一种态度,其他人给贴上“政治投机”“人格分裂”的标签,也是一种自由,但别进行人身攻击。我现在教育我的孩子们和学生们,叙述事实,表达感受,而不去评价别人。

  “女人何必为难女人”

  自由谈访谈:你在乎别人给你贴标签么?

  马楠:网友的质疑对我的杀伤力不是很大,因为他们不了解我。

  但在看完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那次提及我的节目之后,我的确大哭了一次。我还问我自己,十多年的大风大浪口诛笔伐我都能挺过来,怎么看完一档电视节目,我会大哭?!

  在节目中,男主持人说我“左派”之类的,我都无所谓——到现在还把人分成左右,这些东西都过时了——但是那位女主持人的话,真的刺激了我;我很想说“女人何必为难女人”。

  我并不是想要抨击那位女主持人,只是她当时的表情动作让我投射到了一个人。她说“你们知道吗,我听说她当时提问是为了吸引美国的前男友哎…”她边说还边撩了一下长发。这种毫不在乎的神情,一下子就让我联想到了导致我和前夫婚姻破裂的那个第三者。

  因为离婚前半年,我的一对儿女就已经被前夫抢走下落不明,那时我就和这次一样苦苦地寻找孩子。那个第三者她也是有孩子的,我给她发过《同为母亲请让我见见孩子》的手机短信和电子邮件,但她回复说,你应该感谢我帮你带孩子,至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与我何干,也不想去管。

  我能够接纳男人们对我的评价,“政治投机者”什么的都能伤不了我。但是女人误会我,或者她们表现得不在乎的时候,就真的深深刺痛我了,到现在我都很难接受。

  我问那位心理咨询的朋友:我可不可以对一个女人愤怒?朋友说,人是值得幸福的,表达愤怒是你的权利。

  离婚后,我上了“非暴力沟通——爱的沟通”工作坊,学习如何不压抑情绪以及合适地表达情绪。

  不过我现在,必须服从内在的声音,找到我的女儿,让她至少能重获和母亲还有哥哥通话的自由。而且我很希望,借由我们的案例,有识之士可以推动中国法律,在保护普通百姓,特别是妇女儿童权益上变得更加完善。

  再有一个是尊重。比如我和父母的饮食习惯还有价值观都不同,有了孩子后会和父母因为怎样教育孩子产生很多摩擦,但我开始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离婚后,我也会为了照顾到孩子父亲的感受,请孩子们去开开荤,这是我以前不会做的。

相关热词搜索:反美 误会 国人
相关评论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我要链接 | 教育之声简介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0-2012 cedcm.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edu@cedcm.com.cn | 京ICP备12037710号-1 | 总机: 010-88687877 | 传真: 010-88682677
本网站所刊登的教育之声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教育之声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