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处处长于虹:汉语拼音的诞生
2012-08-30 13:43:52   来源:教育之声网   评论:0 点击:

汉语拼音是有深厚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的一项重大的文化事业,而且刚才已经介绍了在制定的过程中经过了反复的探索,吸收了一些语音学理论中非常先进的知识,也吸收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制定拼音方案和拼音文字的经验,同时我们有很长的实践历史。

  徐小璐:今天的演播室在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演播室的嘉宾是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处处长于虹女士,于处长,您好!

  于虹:小璐,你好!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处处长于虹

  徐小璐:说到汉语拼音大家都不陌生,从咿呀学语开始我们就已经接触到了汉语拼音,开始学习声母和韵目,汉语拼音已经成为我们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了,它的起源很多朋友可能跟我一样都不是特别了解,您能不能首先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汉语拼音方案是怎么诞生的呢?

  于虹:好的,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这个问题,确实如你所说,汉语言拼音的制定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大家都知道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面符号体系,所以汉字本身存在着不能直观表音的问题。所以我们从古代开始,为了给汉字表音古人想了很多办法,大家熟悉的“反切法”,后来到明朝的时候外国的一些传教士到了中国,他们为了传教的需要,就想研制一套用罗马字母表示汉字读音的体系,比较知名的有利玛窦、金尼格他们都有一些方案出世,这个方案对于表现汉语语音系统并不是很精确,存在很多问题,有些是直接拼写方言的,并没有在中国社会普遍流传开。

  到了大概18、19世纪有更多的外国人到了中国,有外国人想进一步研制一套能标注汉语读音的拼音系统,比较著名的有英国的外交官叫委托马,他制定了一套“委托马式”拼音, 有相当一段时间“委托马氏”的拼写法在我国甚至国际上拼写汉语相当有影响,但是它也同样存在不能精确的表示汉语的因素这么一个问题,所以在中国社会还是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推广。

  到了19世纪末,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就进入一个被列强瓜分、凌辱的历史状况,所以很多仁人志士认为中国必须要图强自救,必须要发展教育,开启民智,由此想到要减少、减轻学习的负担,尽快普及教育。那么汉字的繁难和本身不能表音就是影响学习效果和教育普及的一个因素,当时很多人是这么认为的。因此他们想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个状态,所以国内的仁人志士想研制拼音字母,有的甚至想研制拼音字母文字来替代汉字,兴起了轰轰烈烈的“切音字”运动,研制了很多方案,各种方案在明国建立以后又进行了讨论,最后定出了一套用汉字的笔画(有点像偏旁部首的形式)表示的注音字母来标注汉字。但是很快很多学者就发现,因为这套方案还是不利于汉语的国际化交流,因为国际上通用的不是这种汉字笔画式的符号,所以在国际上没法交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一些工农业生产的产品,我们现代生活的一些排序,都需要有一定之规,这个注音字母也不能很好的完成这任务,所以很快一些学者发现,还是要另外制定一套罗马字母的拼音方案来完成给汉字注音、拼写汉语的历史使命。当时有赵元任制定了一套叫“国语罗马字”,另外还有瞿秋白、吴玉章他们在远东地区推行的一种叫“北方拉丁化新文字”,那么这两套方案也各有一些不足和缺点,所以还是没有统一成一个拼音方案,得到广泛的推广。

相关热词搜索:语言文字应用管理 汉语拼音 于虹

上一篇: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马文华:生源地信用助学
下一篇:袁贵仁:保证营养改善食品安全 开展校车检查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