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教育厅厅长李东升:我区教育发展历程
2012-08-30 14:15:10   来源:教育之声网   评论:0 点击:

内蒙古教育事业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教育改革发展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从机遇上看,一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党的十七报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出发,将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六大任务之首。

  各位观众朋友,说起一位历史人物成吉思汗,说起一个少数民族蒙古族,我们立刻会想起一个区域,它就是内蒙古自治区。我们知道内蒙古自治区有四十九个民族,建国六十年来整体教育发展状况如何呢?今天我们演播室现场请来了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厅长李东升先生,欢迎您的到来。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厅长李东升

  主持人:能否跟我们大家介绍一下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区教育发展历程?

  李东升:新中国成立以前,自治区教育事业十分落后,文盲、半文盲率高达90%以上。1947年,全区只有小学3769所(包括教学点),在校生21.43万人;普通中学21所,在校生4300人;中等技术学校3所,在校生455人;中等师范学校5所,在校生1223人;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仅有7319人。当时,全区没有一所高等学校,民族教育也极其落后,只有民族小学377所,在校生仅为2.26万人;民族中学4所,在校生仅为524人。新中国成立以后,自治区教育事业从小到大,蓬勃发展。从1956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自治区教育事业与国家同步,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办学热潮和调整压缩的过程,到“文革”期间遭受重创。改革开放以来,在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经过教育系统广大师生员工的不懈奋斗,自治区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主持人:我们知道之前适龄儿童的入学率有些偏低,现在基础教育实现了历史的跨越具体内容是什么样的?

  李东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区以义务教育为重点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事业,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按照“加强小学、稳定初中、压缩高中、重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民族教育”的原则,集中调整了基础教育的内部结构;二是以1984年自治区政府出台《普及初等教育实施方案》为标志,从改善农村牧区办学条件入手普及初等教育。到1990年,农村基本实现“一无两有”(即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牧区基本实现“两主一公”(即以寄宿制为主、助学金为主的公办学校),全区基本完成了普及初等教育的任务;三是从1993年开始实施“两基”工程,到2000年底,71个旗县(市、区)通过自治区“两基”达标验收,“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65.68%;四是以2004年自治区制定实施《“两基”攻坚规划》为标志,“两基”工程进入攻坚阶段,到2006年底全区101个旗县(市、区)全部实现“两基”达标,2007年7月顺利通过“两基”国检,成为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两基”目标的省区之一。“两基”达标的历史性成就,标志着我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整体办学水平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截至2008年,全区有小学3605所,小学教学点845个,在校生155.27万人,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9.73%,小学毕业生可以全部升入初中;初中990所,在校生87.54万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9.8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87.37%;普通高中324所,在校生54.11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20%(不含技工学校)。

相关热词搜索:内蒙古教育厅厅长 李东升 教育发展历程

上一篇:广西省教育厅厅长高枫:谱写壮乡教育壮丽诗篇
下一篇:广东省教育厅厅长 罗伟其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