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规划 教师享受与承受压力的生涯博弈
来源:金路之声课程中心    时间:2017-01-18 09:28:07

  【教育之声网8月11日消息】

  有一则关于压力的故事广为流传——

  一艘货轮卸货后返航时,在大海上遇到风暴。水手们惊慌失措,老船长果断命令水手们立即打开货舱,往里面灌水。随着货舱的水位越来越高,船身一寸寸地往下沉,依旧猛烈的狂风巨浪对船的威胁却在一点点减少,货轮渐渐平稳了。老船长望着松了一口气的水手们说:“船在负重的时候是最安全的,空船时则是最危险的。当然这种负重是要根据船的承载能力界定的,适当的压力可以抵挡暴风雨的侵袭。但如果压力是船不能承受之重,船就会如你们所担心的那样消失在茫茫大海中。”这就是“压力效应”。

  认识与理解教师压力

  什么是压力?本文开篇故事中,老船长眼中的压力等同于“负重”。老船长还区分了三种压力状态:“无重可负”的无压力状态,“有重能负”的中压力状态,“不堪重负”的超压力状态。当狂风巨浪来袭时,空载和超载都将陷于水能覆舟的境地。目前,国内外学界对压力的定义尚存争议,现代国际心理学界比较认同拉扎勒斯的观点:强调个体与环境的关系,把压力看成刺激—反应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认为个体感受到的压力来自主客观的交互作用。这一观点与老船长的经验不谋而合,个体若忽视环境压力、抑或过于看重环境压力,都将身处险境;个体只有与环境压力之间建立良性平衡,才能化险为夷。

  教师压力研究的短板

  教师压力及其应对问题关乎教育质量与社会未来,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纵观学界现有论文及著作,对教师压力的认识和理解尚存在以下短板:

  短板之一:大多限于某一阶段教师压力的探究,如仅围绕中学教师展开,但针对小学至大学全阶段的教师压力考察颇为鲜见。然而,各阶段教师压力有其共性特征,也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小学教师面对的是懵懂的孩童,一半精神一半糊涂;初中教师面对的是躁动的少年,一半幼稚一半成熟;高中教师面对的是拼命的考生,一半困惑一半清醒;大学教师面对的是迷惘的学子,一半清高一半失落。就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教师而言,育人的责任似乎胜过教书;就基础教育来说,完成教学任务是本职或天职,而就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来讲,教师的科研负担压力山大。

  短板之二:忽视教师良性压力的“良药”。教师良性压力指有益的、能够给人以成功感或振奋感,并有效帮助教师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事实上,教师良性压力不仅是指在个体承受力范围之内的、不产生坏的影响的压力,更重要的是指那些高于个体现有的承受水平,并能激励其不断向更高方向发展的压力。

  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倦怠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

  (1)情绪衰竭,表现为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

  (2)非人性化,表现为个体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情感去对待自己的同事或学生;

  (3)认知枯竭,表现为教师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变革和知识的急剧更新,难以应付学生的问题,再加上学习能力差,体验到知识上的枯竭感;

  (4)个人成就感降低,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时常感觉到无法胜任,从而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

  教育的神圣性决定了教师这一职业责任重大、任重道远!自古至今概莫能外。但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承受的压力与日俱增,教师这一职业的压力变得尤为突出。作为一名教师,他们除了要承受一般的生活压力外,更多的是来自职业的压力。教师职业的服务对象是人,教师在职场中的表现,也受到人们特别“关注”。

  当出现工作倦怠时,教师压力已经达到了恶性压力的水平。由人社部和金路之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青少年职业发展辅导师培训引导教师对自身的压力状况进行分析,站在学生的立场,积极关注学生的自身发展,激发主观能动性。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教师认清自己人生与事业的目标,看到自身的发展前景。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套可行的行动计划,增强教师职业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专业胜任力,增加成功的机会。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可助添教师在工作中的动力,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能,更好地创造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体会到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因此有规划的生涯比没有规划的生涯更容易应对职业压力、取得事业的成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是否成功,尽管有时取决于机遇、命运或他人的影响,但最根本的乃是取决于自己是否具有管理和计划其职业生涯的能力。

  鲁迅先生说,“不比你多什么,只不过更专注罢了”。各位教师朋友,当你开始阅读教师压力方面的书籍,专注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有益的改变已开始在你身上和身边悄悄地发生...

  【报名】

  电 话:010- 88687877

  传 真:010-88600177

  E-mail:fds@cedcm.com.cn

  联系人:李老师 18600374903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我要链接 | 教育之声简介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0-2012 cedcm.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edu@cedcm.com.cn | 京ICP备12037710号 | 总机: 010-88687877 | 传真: 010-88682677
本网站所刊登的教育之声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教育之声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