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教育之声网
重要声明:
“教育之声网”推送文章除实在无法确认,我们均会注明作者及来源。部分文章或图片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将会在36小时内删除处理,特别感谢,也特别欢迎您的投稿。
滚动新闻:
首页 > 校长之声 > 正文
叶翠微: 玩起来的教育 才能让孩子飞起来
2016-10-11 14:11:34   来源:搜狐教育   


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校长叶翠微

  【教育之声网10月11日消息】我是校长,我也是老师,同时是一个教育管理者。

  但是我更想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教育的玩家。

  因为我喜欢玩,我也期待通过这样的行动,带领一群孩子去玩。

  玩到哪里去呢?

  能够玩到世界名校里面。

  值得高兴的是,目前华人能去的世界一流大学里面,都有我的学生。

  他们为什么会走得这么远?

  不可否认,的确是时代给予了他们扶持,也是学校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当然也取决于他们自身的努力。

  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怎样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孩子“会飞的,飞起来;能飞的,飞得更高”?

  教育需要有一双慧眼

  最近从微信上可以看到很多朋友在刷屏的对比中西教育的36张图片。

  这些图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就是教育需要有一双慧眼。

  教育就是应该让孩子玩起来,只有玩起来的教育,孩子才能飞起来。

  我从36张图片里节选了几张,比如从孩子学习的动力机制来看,我们是知识改变命运,别人是兴趣成就人生;

  我们孩子在课堂上面对的是枯燥无味的知识,别人在学校里面需要历练的是终身的能力;

  对一个学校的评价,我们在乎是这样那样的升学率,别人在乎的是课程,是师资,是可持续的能力。

  有了这样的比较,我突然产生了一个动力,那就是怎样让孩子玩起来。

  为什么?

  因为玩是孩子的天性。

  德国哲学家席勒说过:

  “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

  给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

  所以循着这样的逻辑,我们又看到,曾担任斯坦福大学本科新生部主任的朱莉·莱斯考特·海姆斯,用她历时10年的观察,给有志于到世界一流大学深造的学生的家长们,提出了八条建议。

  其中第一条就是,“给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

  这样一个命题,如果把它放在中国的文化背景和语境下,很重要的是要告知我们怎样让孩子有玩耍的时间。

  朱莉的建议,仅仅是基于个案,还是基于一个人成长的基本事实?

  在我看来,这是基于人的成长的基本事实。

  会玩的孩子才会学

  因为在学校里面,也能够找到很多这样的案例。

  因为我始终觉得会玩的孩子,才会学。

  比如说这个小伙子,张维加,2007年从杭州二中保送到北大,现在在英国牛津大学。

  他已经在《Science》杂志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近20篇高质量论文,并且在2012年成为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最年轻的会士。

  这个会士放在中国是什么概念呢?

  偌大中国大概也只有十来个人有这样的资质。

  当年在二中学习的时候,他就是个学霸,也很有特质——他很会选玩伴。

  他选择的条件是:跟自己同寝室朝夕相处的话,你要每年至少读50本以上的经典书目,并且互相进行分享。

  正是在这样一个基于玩伴的高质量头脑风暴里面,他经常有些奇思妙想。

  在高二的时候,张维加就向我提交了一本近20万字的论文,说的是生物进化的问题。

  我当年就是学生物的,但是当我看到他的论文以后,坦率地说我都不懂。

  所以这样我就动了个脑筋,就给浙江大学招生办主任打招呼,看他能否给我找专家看看这篇论文。

  但此后一个礼拜、两个礼拜,直到一个月都没回信,我坐不住了,又打电话过去问,不知道那篇论文教授们看得怎么样了?

  对方沉默了一会,对我说了一句话:“校长,实事求是地讲,没有人看得懂。”

  然后我又联系北大招生办主任,帮我找个院士看看。

  院士很快就给了答复,说张维加的论文基本上已经达到了本科生的水准。

  当然,他毕竟没有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还有一些瑕疵。

  他现在被英国人誉为八十年代以来最有学术潜质的中国人。

  这个女孩叫刘雨中,今年《Science》杂志新年首刊封面文章的第一作者,是2009年从杭州二中出去的。

  她在材料科学方面很有见识,所以本科一毕业后,美国5所顶尖大学都希望她去做博士,她最后选择的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刘雨中在二中时,就是普通班里的一个普通的孩子。

  她喜欢跳健美操,更喜欢中长跑,经常能跑5千米以上。

  我曾经问她,为什么你这么痴迷于长跑呢?她笑着说:“我感觉到,在每一次长跑的过程当中,我能够挑战自己的生理极限。”

  跑过长跑的人都知道,一般跑到四五千米的时候,会到达一个临界点,咬咬牙就过去了。但如果这个时候把脚步放下来,那么游戏就此结束。

  那么这个孩子就是在二中的学习过程中玩体育,玩中长跑,在玩的过程当中找到怎样去认知自己的生理极限,从而又转化到自己的智力活动和学习过程当中,能够坚持坚持再坚持,最终取得学术成就。

  第三个人,也是个女孩,郭文景,她不仅颜值高,她还是哈佛大学2016年面向中国区招收的第一个本科生。

  去面试她的招生官亲口对我说,郭文景是他们这么多年以来,在面试过程当中遇到的最难得的人才,“几乎完美”,他用了这样的词。

  这个女孩靠什么打动了哈佛大学?

  当然她的托福考得不错,SAT也考得不错,但更重要的是,她的计算机可以玩到极致。

  大家知道,中国父母对女孩的教育,往往期待的是--琴棋书画、气质、形象、形体。

  但是郭文景在小的时候,就有一种定力--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半天不动。

  她父母问我说,校长,我们这个孩子这样一幅秉性,你觉得好不好?

  她父母告诉我,她在网上主要是阅读,痴迷于各种基于信息学的竞赛活动。我说,好啊,就让她钻进去吧。

  从此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高二的时候,郭文景就作为中国信息学比赛的女生第一名进入到国家集训队,然后她又去美国参加比赛,成为全美的中学生里面的女生第一人。

  全新投入,从爱好走向专注

  如果孩子对某一个学习领域有兴趣,或者说对某一个新的学习工具有感觉的时候,父母要理解,要支持,并且在支持的过程中慢慢提升其兴趣的层次,从爱好走向专注。

  在专注的过程当中,迈入更高层次的学习,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因为郭文景喜欢电脑,很多美国的网络公司都已经提前预约了她,其中硅谷有家公司给她的承诺就是一个月薪水不少于2万美金,只要帮他们看看哪些软件有纰漏。

  阿基米德说过: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整个地球。”

  只要我们的孩子有兴趣,我们的父母给他一个良好的支点,那么这个孩子就会有很大作为。郭文景现在哈佛大学,事实上全美最好的6所大学,比如说麻省理工、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等都曾给了她offer。

  第四个孩子,俞家琛,他是浙江省新高考的第一代,面对着很多新的话题,新的挑战。

  可他在干什么?

  他整个学期几乎都泡在实验室里,做自己心仪的一个课题。

  他就觉得,为什么家里卫生间的异味不能很快被去除。我们往往用的是化学方法,那能否有生物的方法呢?

  在跟他父亲沟通了以后,他几乎把家里面变成了一个实验室。

  这还觉得不过瘾,他让父亲帮忙在浙大借一个实验室给他,然后整整一个暑期泡在里面,将各种植物进行对比分析,最终找到了一个良好的配方,能够比较好地解决厕所里的异味。

  他凭此在今年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当中拿到了一等奖。

  俞家琛的文化成绩并没有在杭州二中占到前5%,但是他身上有一个特质,就是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能够全身心投入。

  在投入的过程中,他也要面对的各种压力,比如高考。

  他敢于在这些问题上做出判断,以自己的兴趣为主。正是如此,他才能够拿到奖项,也因此被一些知名大学提前锁定。

  我通过这4个非常典型的学生的故事,只是想告诉大家,杭州二中虽然有很多学霸,但是他们的产生不是偶然。

  “一个真正的学霸是会玩的,一个会玩的学生肯定会走得很远。”

  而这恰恰就是我们做为校长,作为老师,作为学校所期盼的。

  最近我在杭州二中组织了一个活动,让哈佛大学中美学生领袖峰会在这里举行。

  在此过程中,我就观察哈佛大学这样的世界顶尖大学,它的课程是怎样的,它怎样和孩子们一起相处、学习和生活。

  极致学习离不开丰富活动

  这次峰会共有来自全国的505个孩子,哈佛大学来了30多位老师。

  大家看看这个女孩子的眼神代表的是什么?

  代表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惊奇。

  这是孩子们刚到二中,彼此之间相识还不到20分钟,就是通过哈佛的学院分院制,一下子把同学们的情绪调动起来,大家都嗨了起来。

  这是哈佛的一个学生,在演绎土著文化。

  这是孩子们在化腐朽为神奇,把垃圾袋作为道具缠在脸上。

  这是505个孩子集体完成的一个任务,把14400张图片拼成这样一个logo。

  这是最后离开二中时候的集体照,从这个画面里,我想大家很显然能够看到,所谓世界一流大学,它在倡导的是一种极致的学习,而极致的学习离不开学生丰富多彩的活动。

  我问了一下我的学生,这次参加峰会以后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他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在此期间,多睡觉都是浪费!

  大家想想,我们的学校生活里面,有没有这样一种教学安排能够让孩子们有这样的经历和感悟?

  坦率说,太少了!

  由此我要跟大家讨论的,是我的教学主张,那就是让孩子们玩起来。

  为什么?

  因为玩是孩子的天性,玩让孩子们能够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讲到这里,还要追问一个问题:世界一流大学是这么让你”玩“的,但又是怎么让你”进“的呢?

  引导学生做真正的人的三条建议

  最近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提交了一份报告,叫《力挽狂澜》,这个报告基于二战以后的数据,发现哈佛大学录取的学生分数越来越高,证书越来越多,但是学校感觉到这批学生并没有达到他们所期盼的高度,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辍学了,还有一部分学生甚至销声匿迹了。

  这样一个情况就给哈佛提出了警告:

  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遴选学生?

  怎样去引导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

  所以他们提出了3条建议

  1、提倡更有意义地帮助他人,参与社区服务和参与与社会共同利益相关的活动。

  2、对于学生的道德理念及对他人的帮助的评价应反映对家庭和社区多层次的贡献,跨越种族、文化与社会阶层的界限。

  3、重新定义成绩,营造不同经济条件出身的学生可以公平竞争的环境,同时减低过多的成绩压力。

  第一个建议,提倡更有意义地帮助他人,参与社区服务和参与与社会共同利益相关的活动。

  这句话用中国的方式来表述,很简单,就是一个孩子一定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要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关爱他人,关爱社区,要有这样一种人生态度,这是哈佛大学招收学生的第一标准,

  第二就是对于学生的道德理念及对他人的帮助的评价应反映对家庭和社区多层次的贡献,跨越种族、文化与社会阶层的界限。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孩子作为一个家庭成员,要具备对父母、对家庭的责任与担当。也就是说,你不只是一个纯粹的学习者,与学习无关的事你也要参与。你是怎么参与的,怎么来证明你的参与,这是哈佛在关注的第二件事。

  第三是重新定义成绩,营造不同经济条件出身的学生可以公平竞争的环境,同时减低过多的成绩压力。

  也就是说,你的成绩是怎么取得的。A同学托福100分,B同学托福100分,但是A同学考了3次,B同学的托福只考了1次,那么考1次的同学更好。

  还有,C同学的托福100分,是因为他在城市,有很多优质资源。D同学没有这些资源,完全依靠自身,所以更看重的是D同学。

  作为一个校长,作为二中的管理者,要思考的是,我们眼里不能仅仅只看见学生的成绩名次和分数,还要看到学生的人格品德,要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我脑袋里面始终在浮出这样一组画面:有3只小老鼠走迷宫,走不通怎么办?

  开会,头脑风暴出了一个主意,就是一只老鼠蹲下,第二只老鼠站上去,最后一只老鼠站在他俩肩上,就能够眺望到迷宫的出口。

  第一只蹲下老鼠是我们的社区教育;第二只是家庭教育;第三只是学校教育。

  所以,正是因为有良好的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连接,才能使我们看到人的成长路径是好的。

  延伸阅读——教师“会玩”,是关乎学生核心素养和学校“诗和远方”的大事

  有没有想过:老师的晚年,会幸福吗?

  我们要创造条件让教师们有更多的时间走出课堂,到操场上去、到舞蹈房去、到舞台上去“玩”,以自己的“玩”带动孩子们的“玩”。在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柳袁照看来,让教师学会“玩”,学校才有“诗”和“远方”。

  柳袁照提出让教师会“玩”,源于两件对他触动很深的事。其中一件事,是学校的一位老师,在退休的短短几年间,竟然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前段因为走失,寻人启事还上了微信朋友圈。

  这件事也让他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校方在鼓励教师专业发展、敬业奉献的时候,忘了保护、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那些似乎与学科教学联系不那么紧密的兴趣爱好。所以,当他们退休了、空闲了,单位与家庭都不需要大量付出的时候,寂寞、孤单或许就与他们相伴了。

  “学校生活的一切都是为孩子们的未来奠基,我们为何不能说,教职工在学校工作的一切同样也是为他们晚年幸福美好的生活奠基?”柳袁照说道。

  让老师会“玩”,学校的成绩咋办?

  理想很丰满,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玩”、老师也“玩”,学校还有出路吗?

  “诗和远方”与考试分数二者完全是可以双赢的,这并不是一道“单项选择”。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李兴旺认为,教师会不会“玩”,是直接关乎教育教学效果的大事。

  一个会“玩”的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能够以较强的融会贯通能力和运用与创造的意识,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效。一个会“玩”的教师,会将审美意识和人格塑造贯穿于学科教学和教育活动之中,这样的教育摆脱了应试意识的束缚,而指向人的健全发展。一个会“玩”的教师,不管是教课还是带班,都会自然地让学生“玩”起来,从而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其教学与班级管理也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其对学生的深远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有的时候政府需要我们学校有效率和效益需要考试获得高分,这是合情合理的,这也是需要的。对于应试教育,柳袁照并没有抱着偏激的看法。但是,他提醒道:我们要记住,这仅仅是我们办学的一个合格的标准,一个底线的标准。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决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学科上。教师的学识涵养,教师的灵性悟性,教师的兴趣爱好,对学生的影响是不经意的,是潜在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或许会大大超过所谓严谨的、严肃的学科专业影响。

  柳袁照甚至在学校里提出这样的要求,让老师们学会“玩”。他说,要让教师学会“玩”,无论从哪一方面说,其积极性都不能低估。对他们自身的生理、心理健康大有好处,这不只是现在,更体现于将来。对学校全面、健康地推进素质教育也有积极意义,体现于当下的学生发展,更体现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我们要创造条件让教师们有更多的时间走出课堂,到操场上去、到舞蹈房去、到舞台上去“玩”,以自己的“玩”带动孩子们的“玩”,从而呈现学校真正的师生共同发展、共同成长的美妙状态。

  让教师学会“玩”,更要让教师知道“玩什么”

  校长倡导教师学会“玩”,体现对教师个性、特长的尊重,但是教师“玩什么”和“怎样玩”也应当引起校长的关注。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王营在谈及实践层面时这样说道。“玩”字加了引号,表明教师的“玩”绝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玩”。

  其一,要引导教师分清哪些是健康的兴趣爱好,哪些是不健康的兴趣爱好

  凡是对教师专业成长和身心健康有利的兴趣爱好,校长都要毫不犹豫地支持,对于那些不健康的兴趣爱好,校长帮助其分清利弊,并做好正面引导。

  其二,要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展示特长的空间

  一所学校,教师队伍中往往人才济济,校长要利用好这些资源,充分挖掘每一位教师的特长,让他们有用武之地。可以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开设研究性学习等方式,为他们提供展示特长的舞台,进而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一名物理教师,业余时间喜欢剪纸,作品曾获全国大奖,学校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专门为他建立了“剪纸工作室”,并让他开发了“剪纸”校本课程,目前他辅导的学生多名获省级以上大奖。

  其三,要处理好“主业”与“副业”的关系

  无论如何,教师的主业仍然是所教学科的教学工作,不能因为发展个人的业余爱好,荒废了自己的教学主业,影响了学科教学质量。

相关热词搜索:叶翠微 教育 杭州第二中学 校长
相关评论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我要链接 | 教育之声简介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0-2012 cedcm.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edu@cedcm.com.cn | 京ICP备12037710号-1 | 总机: 010-88687877 | 传真: 010-88682677
本网站所刊登的教育之声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教育之声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