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角色,很多人都讲:几百年前的医生来到现在的医院,发现他基本不会看病,但是几百年前的老师,来到现在的教室,似乎拿起粉笔仍然可以讲课。虽然这个说法不够客观,但是似乎也基本符合现状。不过,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否可以促使教师角色再造,让来自古代的教师大吃一惊呢?
信息技术促使教师角色更加多元化、专业化和职业化
在工业社会,各行各业的生产效率都得到了极大提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实现了更为精细的分工。对于医生来说,尽管没有采用流水线,但是医生在检查和治疗病人的过程中,实际上有一个庞大的支持团队,包括检验师、麻醉师、护士等等,这些人都和医生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分工,从而可以让医生取得最好的医疗效果。对于演员亦是如此,舞美、道具、灯光、音响等支持人员也是和演员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分工,从而可以让演员取得最好的演出效果。对于教师则不然,尽管学校也有行政后勤等支持人员,但是在教室中,不管教学仪器发生了什么变化,几百年来基本上一直是教师在唱独角戏。
那么教师为什么不可以享受医生或演员的待遇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如果每一位教师像医生或演员一样,都有一个庞大的支持团队,那么现在的中小学乃至高校根本无法承受如此大的人力成本。但是有了信息技术就不一样了,比如一门MOOC课程可以同时让几万人,甚至是几十万人一起学习,这就产生了规模效益,就可以为主讲教师配备辅导教师、助教、教学设计专家、课件设计专家,甚至是专门批作业的教师,这样就可以像工厂一样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学内容的每一个案例进行精雕细琢,或许真的可以收到比面授更好地效果。
如果真的这样实施,教师将不再是传统的单一教师形象,教师群体将会更加多元化,其中可能有主讲教师,有辅导教师,有助教,甚至还有“导演(教学设计专家)”、“舞美(课件设计专家)”和“道具(教学资源专家)”等,而其中每一个人因为只从事自己最擅长的工作,所以也才能更加专业化或职业化。
当然,如果真的这样,对于大量从主讲教师变成辅导教师的老师,眼看着自己的三尺讲台快被抢光了,思想上是否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呢?不过,反过来想一想,如果当年的手工业者都非要自己完整负责一件事情,而不愿意到流水线上负责某一道工序,工业化能实现吗?人类能够有今天的繁荣和昌盛吗?其他行业的人可以进行更为细致的分工,教育领域就真的不能吗?
可能还会有人提出,教育不同于企业,学校不同于工厂,教师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多的是育人,所以,这样精心打造的教学团队或许有助于传递知识,但是在育人方面可能不一定行。其实不尽然,正因为这样的教学节省了大量主讲教师,我们就可以安排更多的老师专门从事育人的工作,比如中学班主任能不能专职化呢?安排一些精通青少年发展心理的教师担任专职班主任,或许可以给学生更加周到细心的服务,真正做到“一个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