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教育之声网
重要声明:
“教育之声网”推送文章除实在无法确认,我们均会注明作者及来源。部分文章或图片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将会在36小时内删除处理,特别感谢,也特别欢迎您的投稿。
滚动新闻:
刘平易:父母该如何应对减负多出的时间
2013-04-07 08:57:25   来源:教育之声网   

  2013年2月25日,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在北京小学举行新闻发布会,联合下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提出减负工作的“八条严格规定”,此规定堪称北京发布史上最严的减负令,通知一经发出就好似石头投入了本不平静的湖中,再一次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反映最大的就是家长们,既有欢喜也有忧愁,欢喜的是再也不用为了孩子的作业而挑灯夜战;忧愁的是“减负”之后,多出来的时间如何安排?父母们平添了几多“惆怅”和无所适从的感觉。在“减负”的余声还在耳边回荡的时候,它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却已开始发酵。一些急功近利的父母把“减负”当做了“包袱”,减的不仅仅是孩子的课业量和学习时间,而是在挑战父母的承受能力,增添的却是父母心中的焦虑。因为,很多父母错误的认为“减负”会让孩子浪费掉宝贵的学习时间,会对以后的升学造成严重的影响。还有些父母如“负”释重,对孩子的监管力度大大降低,让孩子从精神上松懈了下来。

  “减负”演变成了“负减”,学校减负父母加压,因“减负”而减负,这种负性效应对孩子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减负固然可喜,更重要的是父母如何合理利用减下来的时间,在减量不减质的基础上,让孩子在各个方面都有提升,促进孩子的成长呢?

  亲子共读拓宽孩子的视野

  在信息化的今天,上网浏览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看电子书也成为一种时尚。但是,网络信息和读书所获取的知识有本质的区别,书需要慢慢地读,用心去体会。随着电脑的普及,看书的人越来越少,甚至在有些家庭中就很难找出一本可以读的书,又如何引导孩子去读书呢?一定要营造一份读书的环境,父母和孩子每周有固定的时间一起读书,一起探讨书中的内容,这不仅仅能够拓宽孩子的知识面,同时还能够建立良好地亲子关系。

  在犹太传统中,孩子第一次进学校总是先将用蜂蜜写在干净石板上的希伯来字母舔干净,希望他们知道读书是甜蜜而充满诱惑的。他们有一条万古不变的真理:财富可以被带走,唯有知识和智慧永不流失。

  户外活动增强孩子的体质

  大自然是孩子们最棒的指导师和朋友,孩子们能在大自然中开拓思维;能在大自然中挖掘内在潜质;能在丰富多彩的空间里让想象力任意驰骋,大自然又好比是天然的实验室,能够让孩子们尽情的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并能够调动孩子们身体的各个器官,以不同的方式来激活他们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听觉。父母利用周六日的时间和孩子一起走进大自然,共同玩一些孩子喜欢的游戏,哪怕是相互追逐和嬉戏都是一种锻炼,是一份快乐。

  爱默生说:“培养好人的秘诀就是让他在大自然中生活”。把自然当做一剂良药,可以减压,增强体质,使精神得到满足,带来创造力,幽默感,安全感,如果一个家庭让孩子更多的融入自然中,他们就会得到以上种种回报。

  同伴来往锻炼孩子的交际

  只要有时间就让孩子和他的同学、朋友多交往,这不仅仅能够锻炼孩子的交往能力,还会通过交往相互学习和促进。同时,同龄人在一起也会进行很好的沟通,共同探索成长的奥秘。父母要给孩子创造机会,让孩子的同学和朋友到家中来,或者几个家庭一起举行小型的主题聚会,给孩子一个宽松的交往空间。

  一个人的成长,不只有学习,考一个好的成绩,上一所好的大学。成长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身体的发育、心理的发展、个性的形成、智力的进步、道德品质的培养等。学会与人交往是一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一门意义重大的功课。

  父母不要让“减负”减掉自己的心态,乱了自己的方寸,更不要因“减负”而给孩子增添额外的“负担”,一定要充分、合理、有效的利用好多余的时间,能够让孩子以一种快乐的心态去学习和成长,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健康体魄的人。

  减负是表面现象,父母心态是问题根源,如果只停留在解决表面现象,而没有触及到问题根源,只能是舍本求末,最终,会延伸出更多的问题。在减负的同时,父母如果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明确培养孩子的目标,“减负”才会发挥出真正的效力,孩子也会享受到因减负而带来的快乐,父母才会看到孩子的成长,也会坦然的享受这份成长的幸福。

  作者:刘平易 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

相关热词搜索:平易 父母 该如何
相关评论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我要链接 | 教育之声简介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0-2012 cedcm.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edu@cedcm.com.cn | 京ICP备12037710号-1 | 总机: 010-88687877 | 传真: 010-88682677
本网站所刊登的教育之声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教育之声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