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教育之声网
重要声明:
“教育之声网”推送文章除实在无法确认,我们均会注明作者及来源。部分文章或图片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将会在36小时内删除处理,特别感谢,也特别欢迎您的投稿。
滚动新闻:
教育部严禁就业歧视 广东学生担忧落地难
2013-04-22 14:42:57   来源:南方日报   

  【教育之声网消息】当前,2013年高校毕业生正处于求职择业的关键时期。近日,教育部发出的《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强调,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等。

  记者连日采访获悉,广东大学生对教育部的新规定拍手称快,不过也有大学生担忧:部分企业可能把就业歧视变成招人“潜规则”。对此,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严格执行教育部政策,如果有发现就业歧视企业将列入“黑名单”,不准其进校园招人。

  教育部

  就业招聘严禁限定985、211高校

  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求职过程中遭遇的层出不穷的就业歧视问题,教育部《通知》特别强调,各地、各高校在组织校园招聘活动时,要加强对用人单位资质、招聘信息的核查,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要做到“三个严禁”: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严禁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要加强对毕业生的法制教育,提高毕业生维权意识,积极创造条件,主动为毕业生提供求职、签约等方面的就业权益保障服务,切实维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同时,《通知》还要求,要把大力收集岗位信息作为当前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确保招聘活动场次和岗位数量进一步增长。

  大学生

  非985、211求职“苦头”多

  “类似985、211、性别等歧视行为是相当不合理的,之前受歧视遭过这样的罪太多了!”大四的廖海彬同学对教育部此举拍手称快,他说,这样的措施早就该出台,希望能够早日改变求职中的不合理现象。

  记者走访多位求职大学生了解到,目前我省毕业生遭遇的就业歧视主要是:非“985”“211”不收,非本地户籍另眼相待,明确不招女生等。

  朱成方是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一名应届毕业生。去年找工作时,他就碰到一件令他很气愤的事。中部某知名报社明确要求“文字记者、文字编辑、视频记者等采编类需要985高校毕业”,而非985、211高校的学校的同学只能望“章”兴叹了,“这是一种非常不尊重学校和学生的行为”,朱成方说。

  无独有偶,张巧裕是珠海一间独立院校的会计专业的应届生,不是985又非211的她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吃了很多苦头。“我在招聘会现场排了四个多小时,最后到了摊位上,却看见银行的招聘简章上用括号写着一行字:不含独立院校。当时真是欲哭无泪!”谈起去广州某银行面试的遭遇,张巧裕愤愤不平。

  让张巧裕还郁闷的是,她去的招聘会,十个摊位上就有五六个摊位写着要求是“985”或者“211”院校。此外,虽然有的招聘简章上没有写 “只要男生”,但是潜规则就是把女生去掉。她举例说,他们班20多个人去一家会计事务所实习,16个女生,4个男生,但是最后留下来工作的只有2个男生。

  “很多民企不想招应届女生,因为怕以后要结婚、生育影响工作。”张巧裕补充道。

  也有大学生认为,教育部出台这样的举措初衷是好的,但是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说,人才供大于求,企业在招聘过程中选择多,即使不在招聘信息中写明那些要求,也会在简历筛选过程中“过滤”掉他们,歧视肯定还是会存在的。

  省教育厅

  反对用“三六九等”标签忽悠学生

  “坚决不允许出现就业歧视行为,一旦发现要严肃处理。”省教育厅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有关负责人对南方日报记者表示,将严格执行教育部《通知》,在我省高校组织的招聘会中,决不允许出现限定985高校、211高校,以及性别、户籍、学历等字眼。如果发现企业有就业歧视行为,将严肃处理,纳入招聘“黑名单”,不允许企业再进校园招聘。

  该负责人介绍,在企业进场招聘前,都会要求各高校严格审核,一旦发现企业违规行为就要坚决去掉。

  “我们最担心就业歧视字眼,从‘明规则’变成‘潜规则’。”不过,这位负责人说,如果就业歧视行为变成企业招聘中的潜规则,对大学生更不利。学生辛辛苦苦投简历最后却发现被拒之门外,既浪费时间,又打击学生自信心。

  该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媒体向社会广泛呼吁,企业招聘时要更有责任感,真正唯才是举,而不是用“三六九等”的标签去忽悠学生。(记者 雷雨 实习生 黄勇浩)

相关热词搜索:就业直通车 教育部 就业
相关评论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我要链接 | 教育之声简介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0-2012 cedcm.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edu@cedcm.com.cn | 京ICP备12037710号-1 | 总机: 010-88687877 | 传真: 010-88682677
本网站所刊登的教育之声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教育之声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