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教育之声网
重要声明:
“教育之声网”推送文章除实在无法确认,我们均会注明作者及来源。部分文章或图片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将会在36小时内删除处理,特别感谢,也特别欢迎您的投稿。
滚动新闻:
首页 > 视频 > 正文
金台书院小学校长张弦:巧文化 育天下
2012-08-21 14:19:48   来源:教育之声网   

  主持人:今天,我将带领大家走进一所古老的学校,它具有300多年的历史,还具有康熙皇帝的御笔亲书——广育群才。说到书院,大家可能会有一种陌生,一种喜悦,一种探秘的心理。书院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演播室请进了金台书院小学的张弦校长带领我们走进金台书院小学,看看现代小学在书院里是如何教学的?首先,欢迎张校长!

  张弦:主持人好,大家好!



金台书院小学校长:张弦

  金台书院小学位于龙须沟,在金鱼池小区,紧邻天坛北门,是在金台书院的旧址上建成的,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其前身是清朝降将洪承畴的私宅。1700年,京兆尹钱晋锡租用了金台书院的部分房屋并在此创办了北京历史上第一个义学——“首善义学”。当时接收的都是一些穷人家的孩子。1702年,康熙御笔题匾“广育群才”。“首善义学”经过50年的办学,在1750,“首善义学”经过大规模的修缮扩建,改名为“金台书院”。

  金台书院已经有150年的历史了,当时进行的主要是科考前补习,在这里的基本都是赶考的学子,中榜者极多。其中最有名的是金榜题名中了状元的陆润庠。陆润庠是苏州人,擅长书法,为官时间较长,辛亥革命后还担任了溥仪的教师。

  金台书院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科举制废除之后,开始有了学校。1984年,金台书院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溥杰先生书写了“金台书院旧址”的牌匾。之后学校又更名北京市市立第十六学校,1737年又更名为东晓市小学,1951年称“一中心”,1973年又改回为北京市东晓市小学。2000年,几所学校合并成立了金台小学,2011年更名为金台书院小学。金台书院小学可以说是300年风云变换,书香不断。

  金台书院小学属于典型的四合院,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见证了教育的改革以及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

  主持人:300年来,金台书院小学培养了无数的优秀学生。您谈到金台书院名字几经变换,最终更名为金台书院小学,这个名字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张弦:提到金台书院小学,大家可能就会带有一种好奇,想要探秘。“书院”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体制,反映了这所学校的办学体制,也体现出学校是具有历史的。更重要的一点,虽然“金台书院小学”只比“金台书院”多了两个字,但这两个字却是沉甸甸的,它体现了我们学校领导、老师对学校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体现了一种责任。在书院300年的深厚文化历史背景下,作为金台书院小学的老师也传承了更多的责任。这两个字是我们责任的提醒和发展的鞭策。

  主持人:在现今如此发达的都市,我们学校能够在一个典雅的四合院里办学,是非常幸福的!

  张弦:确实。尤其在春、夏天的时候,满园的绿树、红方绿瓦、书声朗朗,带给我们一种幽静与书香的氛围。欢迎大家能到金台书院小学来。

  主持人:康熙皇帝曾为金台书院御笔亲书——广育群才,金台书院小学也拥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金台书院小学的学生是如何融入到这个文化中的呢?

  张弦:金台书院小学的文化具有外显和内在两种。外显可以通过金台书院小学的建筑感受到学校的文化,所有的建筑都具有自己的名称。学生可以通过对建筑的了解,学习我们古代建筑上的智慧。另外我们在学校的墙壁上也对书院文化进行了宣传。比如,我们有一个大型的陆润庠的浮雕,详细的记录了他的刻苦学习、为官清廉的一些事迹,激励了我们的学生。另外还有一些记录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名言警句,营造了一种书香的氛围。再如,一进门时会看到顺天府记录的金台书院记,记录的是金台书院的发展历史。这些都是我们学校独有的文化与特质。

  除了外显的文化,金台书院还具有精神的核心文化,对学校起到推动作用和凝聚作用。我们在挖掘“广育群才”这个古训时,赋予了深厚的内涵,把办教育的理念刻成改革的核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与这句话紧密结合。广、育、群、才这几个字具有教育的深刻意义。“群才”体现了金台书院小学的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幸福成长。“广育”则体现了我们学校的教育理念,多角度,多评价标准的给孩子更多的平台和展现自己的机会。“广育群才”是我们学校文化的核心,其理念不仅深入教师内心,也让孩子体验到了校园生活是什么样的。

  冰心奶奶曾经为学生题词“专心的读书、痛快的游戏”。

相关热词搜索:金台书院小学 张弦 巧文化
相关评论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我要链接 | 教育之声简介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0-2012 cedcm.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edu@cedcm.com.cn | 京ICP备12037710号-1 | 总机: 010-88687877 | 传真: 010-88682677
本网站所刊登的教育之声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教育之声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