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教育之声网
重要声明:
“教育之声网”推送文章除实在无法确认,我们均会注明作者及来源。部分文章或图片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将会在36小时内删除处理,特别感谢,也特别欢迎您的投稿。
滚动新闻:
尹建莉:我开始讨厌“教育专家”这个称谓
2012-10-11 09:51:35   来源:教育之声网   

  【教育之声10月11日消息】从现在开始,我希望别人不再冠我以“教育专家”这个称谓。各行业伪专家太多,“专家”这个词已开始成为反义词;而家庭教育领域情况更严重,缘故其它行业想做 “专家”,往往要有些相关学历和工作背景,需要真金白银地拿出点本事,而家庭教育这块则几乎人人可以说上几句,甚至出上几本书。即便完全没有相关教育背景、知识背景和工作背景,也敢来这里当专家,所以这个领域的“专家”分外多。

  经常看到一些“教育专家”发表的“砖家言论”。

  一位网友给我发来一段话,是她从报纸上看到的一位“教育专家”说的:“我不主张打孩子,但不否认在一定情况下,打也是一种很好的惩戒,这要视情况而定。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但是惩罚的方式有很多种,而‘打’仅仅是众多惩罚方式中的一种。能够用语言批评解决的事,尽量不要用责罚;如果责罚可以解决的,那就不要用‘打’的手段”——呕嘛唉杠得,我不知道这位专家的具体情况,但是,还有什么比这样一段话更能暴露“教育专家”的黔驴技穷吗?

  伪专家最大的特征就是总说些废话和含糊其辞的话,跟街头算命先生说话一个套路,乍一听有道理,猛一看似乎都正确,却经不起任何推敲。比如上面这短短的一段话中,除了词汇上的模糊空洞(“一定情况下”,“视情况而定”,“惩罚的方式有很多种”),还有建议上的粗俗(“能够用语言批评解决的事,尽量不要用责罚;如果责罚可以解决的,那就不要用‘打’的手段”)。这样的建议不用专家说,邻居二大妈早就这样做了:先给孩子讲道理,讲道理没用就骂一顿,再不行就打一顿——可这是教育吗?

  很多“教育专家”对自己的定位,不是因为自己知道什么是教育,而是因为自己经常在说教育,说得多了,就自认为成了专家。

  我曾在一个关于婴幼儿启蒙教育的研讨会上,亲眼见识过一位“家庭教育专家”的发言。该专家曾是一位儿科医生,退休后热心教育事业,改行做了教育专家,四处讲学,且经常在网上发表育儿观点。他谈到如何对婴幼儿进行语言和智力启蒙教育时说:如果小婴儿无意识发出一个“啊”(平声-)的音,你就换个调号也说个“啊”(去声\),以此类推,每天这样和孩子交流——我当时就被这位专家的说法雷着了,不知他这等说法,是源自哪种理论、来源于哪一种实验。儿童大脑需要靠丰富的语言来激活,一个孩子必须从小接受丰富的语言,智力才能正常发育,而且这种语言交流必须有互动性,对孩子才有效,如果家长整天只是给孩子放录音机听,很少和孩子说话,孩子的大脑也难以被激活。如果按这位专家的办法,家长整天跟在孩子后面模仿孩子的发音,这是谁教谁,谁启蒙谁呢,能有什么效果呢? 儿童大脑发育的黄金期就那么几年,错过就错过了,专家的错误观点,要由谁来买单呢?

  郭德纲曾说过一段话,大意是,有些艺术的门槛很高,需要你一步一步把前面功夫做扎实了,才能迈进去,比如舞蹈;而有些艺术的门槛很低,似乎谁都能进去,比如相声,不就是说话嘛,谁不会。事实上,相声的门坎在门里面,进来容易上去难,所以相声界“门里的门外汉”特别多。

  谁是相声界的门外汉,半个小时就能听出来,代价不过是几百元一张门票;哪些人是伪教育专家,却可能需要家长花上几年、十几年的时间去甄别,代价则是对孩子伤害性的管理及其后果。

  伪专家打着“教育专家”的名号可以赚名赚利,而家长经不起忽悠,孩子的成长经不起误指。这就是我为什么会对一些所谓的教育专家不负责的、愚蠢的言论常常感到愤怒。讨厌“教育专家”这个称谓,正是希望教育专家这个队伍不要那么过分地鱼龙混杂。

相关热词搜索:尹建莉 教育专家
相关评论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我要链接 | 教育之声简介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0-2012 cedcm.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edu@cedcm.com.cn | 京ICP备12037710号-1 | 总机: 010-88687877 | 传真: 010-88682677
本网站所刊登的教育之声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教育之声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